国家标准执行在即 各地多措并举打造“好房子”

2025-04-23 08: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好房子”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实施进入倒计时阶段,一场覆盖全国的居住升级行动正全面展开。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北京、山西、江苏、贵州、四川、山东等近十个省市结合地域特点,从标准制定、土地供应到建造工艺全链条发力,构建高品质住房建设体系。

  注入“智能基因”

  在北京丰台的一个实体样板间内,当体验者轻触玄关处的智慧屏,室内灯光瞬间切换为“归家模式”,窗帘自动拉开,中央空调已提前将室温调节至24℃;室外游乐场装上全景摄像头,连接户内智慧大屏,家长通过查看屏幕,孩子在哪儿玩、和谁玩都一目了然,既能安心刷剧做家务,又能随时切换“照看模式”。

  这些场景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而是“好房子”落地后生活中的日常片段。3月3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具体对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方面给出规定。规范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实施,住房消费的基准线得以实质性提升。他认为,标准将推动市场产品供给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为购房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居住需求。

  3米层高、100%的超高得房率,正成为更多房子的标配。越来越多的房企正将“智能基因”注入住宅开发,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智慧生活的交互节点。除此之外,从规划施工到交付入住,智能化正贯穿住房建设全生命周期。

  近日,记者在建设中的上海徐汇滨江“西岸誉府”项目施工现场看到,该项目应用了数字回弹仪、智能楼板检测仪、钢筋检测仪等智能建造设备,同时也在广泛使用BIM建模、三维可视化工具、程序自动检测等技术。

  “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工程人员介绍说,企业不仅要对当下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让每一位业主都能住得安心、放心。

  地方性标准相继出台

  实际上,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省市相继出台关于“好房子”的地方性标准。不久前,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对外发布《贵州省高品质住宅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省住房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导则》从总则、基本规定、健康舒适、安全耐久、绿色低碳、生活便利、智慧科技、环境宜居等方面对贵州省高品质住宅的设计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其中,针对单元设计、户型设计、户内环境、车库设计以及安全耐久等方面,《导则》提出了高于现行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的硬性指标要求。例如,要求每层户数不超过4户,二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住宅最小层高不小于3.0米,车库内主车道净高不小于2.4米等。

  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明确增加室内空间。例如,厨房操作台面长度要大于3m,灶台前要留出至少1m宽的走动空间。在质量安全方面强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延长关键部位保修期,如电气管线、防水工程等隐蔽部分保修10年。同时鼓励在户外设置风雨连廊、架空层、下沉庭院、屋顶花园等多种形式的空间场景。

  四川则是发布我国首个“好房子”评价体系——《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包括交通与配套、安全与质量、功能与空间、舒适与健康、绿色与低碳、智慧与便捷、运维与物业7大一级指标,并设立“创新加分项”。例如,将高空坠物、防滑防水等细节列为“一票否决项”,倒逼全周期安全管控;并将无人机配送、家庭云等前瞻技术应用设为加分项,推动住宅智慧绿色引领未来。

  高品质供给成新增长点

  当住房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评价标尺时,“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已成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更是政策持续发力的核心方向。

  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表示,目前市场上购房需求依旧旺盛,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十分强烈。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将有更多契合需求的好产品,购房潜力也将随之逐步释放。

  “以‘好房子’为核心的高品质供给将成为住房市场的新增长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宏表示,不仅新建住房在朝着“好房子”的方向迈进,越来越多的旧改项目也将纳入“好房子”的范畴。在他看来,在旧房改造过程中,遵循“好房子”的标准,能够显著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房产的价值。

  “房地产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张宏表示,好房子标准的实施将促使存量房市场进行优胜劣汰,推动房地产市场向“高质量、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在此背景下,针对旧改“好房子”的资金来源问题,张宏建议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遵循“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居民自筹资金以及社会力量投资等多种渠道,避免单一资金来源带来的压力。另外,建议在未来新建住宅中逐渐增加独立产权住宅的市场化建设比例,减少共有产权住宅的市场供应数量,在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确保旧改“好房子”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家标准执行在即 各地多措并举打造“好房子”

2025年04月23日 08: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好房子”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实施进入倒计时阶段,一场覆盖全国的居住升级行动正全面展开。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北京、山西、江苏、贵州、四川、山东等近十个省市结合地域特点,从标准制定、土地供应到建造工艺全链条发力,构建高品质住房建设体系。

  注入“智能基因”

  在北京丰台的一个实体样板间内,当体验者轻触玄关处的智慧屏,室内灯光瞬间切换为“归家模式”,窗帘自动拉开,中央空调已提前将室温调节至24℃;室外游乐场装上全景摄像头,连接户内智慧大屏,家长通过查看屏幕,孩子在哪儿玩、和谁玩都一目了然,既能安心刷剧做家务,又能随时切换“照看模式”。

  这些场景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而是“好房子”落地后生活中的日常片段。3月3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具体对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方面给出规定。规范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实施,住房消费的基准线得以实质性提升。他认为,标准将推动市场产品供给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为购房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居住需求。

  3米层高、100%的超高得房率,正成为更多房子的标配。越来越多的房企正将“智能基因”注入住宅开发,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智慧生活的交互节点。除此之外,从规划施工到交付入住,智能化正贯穿住房建设全生命周期。

  近日,记者在建设中的上海徐汇滨江“西岸誉府”项目施工现场看到,该项目应用了数字回弹仪、智能楼板检测仪、钢筋检测仪等智能建造设备,同时也在广泛使用BIM建模、三维可视化工具、程序自动检测等技术。

  “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工程人员介绍说,企业不仅要对当下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让每一位业主都能住得安心、放心。

  地方性标准相继出台

  实际上,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省市相继出台关于“好房子”的地方性标准。不久前,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对外发布《贵州省高品质住宅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省住房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导则》从总则、基本规定、健康舒适、安全耐久、绿色低碳、生活便利、智慧科技、环境宜居等方面对贵州省高品质住宅的设计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其中,针对单元设计、户型设计、户内环境、车库设计以及安全耐久等方面,《导则》提出了高于现行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的硬性指标要求。例如,要求每层户数不超过4户,二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住宅最小层高不小于3.0米,车库内主车道净高不小于2.4米等。

  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明确增加室内空间。例如,厨房操作台面长度要大于3m,灶台前要留出至少1m宽的走动空间。在质量安全方面强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延长关键部位保修期,如电气管线、防水工程等隐蔽部分保修10年。同时鼓励在户外设置风雨连廊、架空层、下沉庭院、屋顶花园等多种形式的空间场景。

  四川则是发布我国首个“好房子”评价体系——《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包括交通与配套、安全与质量、功能与空间、舒适与健康、绿色与低碳、智慧与便捷、运维与物业7大一级指标,并设立“创新加分项”。例如,将高空坠物、防滑防水等细节列为“一票否决项”,倒逼全周期安全管控;并将无人机配送、家庭云等前瞻技术应用设为加分项,推动住宅智慧绿色引领未来。

  高品质供给成新增长点

  当住房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评价标尺时,“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已成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更是政策持续发力的核心方向。

  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表示,目前市场上购房需求依旧旺盛,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十分强烈。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将有更多契合需求的好产品,购房潜力也将随之逐步释放。

  “以‘好房子’为核心的高品质供给将成为住房市场的新增长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宏表示,不仅新建住房在朝着“好房子”的方向迈进,越来越多的旧改项目也将纳入“好房子”的范畴。在他看来,在旧房改造过程中,遵循“好房子”的标准,能够显著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房产的价值。

  “房地产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张宏表示,好房子标准的实施将促使存量房市场进行优胜劣汰,推动房地产市场向“高质量、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在此背景下,针对旧改“好房子”的资金来源问题,张宏建议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遵循“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居民自筹资金以及社会力量投资等多种渠道,避免单一资金来源带来的压力。另外,建议在未来新建住宅中逐渐增加独立产权住宅的市场化建设比例,减少共有产权住宅的市场供应数量,在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确保旧改“好房子”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责任编辑:杨淼)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