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蓝色引擎”点燃发展动力

2025-06-16 08: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车来船往,吞吐万千,夏日的天津港火热繁忙。依托港口这一独特优势,近年来天津不断构筑航运产业发展新生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激活港口优势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天津港是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硬核”优势。截至目前,天津港拥有集装箱航线147条,同世界上1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不久前,今年首列天津港经霍尔果斯直达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班列发车,50个从韩国海运的货物集装箱运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天津港的区位优势,为中国企业走进中亚这一颇具潜力的市场提供了高效通道。“相比以前线路,通过中亚班列整体运费会减少20%到30%。”上海优尼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赵立勋说。

近年来,天津港发挥海陆联动优势,持续优化中欧(亚)班列服务能力,中欧(亚)班列实现稳定发运,跨境陆桥运量规模稳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搭建起高效畅通的物流大动脉。

发挥联通作用的同时,智慧化、绿色化等成为港口发展提质变优的重要手段。

从全球首创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到获评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从全球首批港口风机拔地而起,到年发绿电能力超3亿千瓦时……近年来,天津港不断探索现代化港口的发展之路。

今年1至4月,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62亿吨和集装箱吞吐量771.4万标准箱,分别同比增长1.2%和4.3%。

立足制造根基

在海油发展天津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一期)的5个数字化工厂内,机械臂有序舞动,产成品不断流转。在智能系统的管理下,每根钢材都有独属的数字标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溯源。

企业生产业务相关负责人李晓林举例说,油套管智能工厂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60多套智能化设备协同作业。正式投产后,年产能约6万吨。

这是天津推进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的一个缩影。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展海洋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丰富邮轮和临海旅游产品,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目前,天津正打造以成套海洋装备为核心、以关键配套为支撑、以链条式服务为特色的完备产业链。去年10月,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正式投产,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制造环节的深度相融,不断筑强天津高端海洋装备的制造实力。今年1至2月,天津海洋装备产业完成产值超35亿元,同比增长89.2%。

船舶制造也是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先锋力量”。不久前,中国船舶集团大连造船所属中船天津联合中船贸易为地中海航运公司建造的双燃料16000TEU集装箱船13号船“约瑟菲娜”轮,比合同期提前162天命名交付。企业今年有望实现100亿元的产值目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杨国栋认为,发展航运产业需要抓住产业集群,加速促进供应链出海,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地区,打造“产业集群+港口群+航运网络”的立体化配套体系。

构建金融生态

近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民生金租下属SPV公司提供了近2亿美元10年期跨境应收账款融资,精准服务船舶租赁产业链。

此次融资通过政策性保险提升融资比例,同时缓释资本成本,解决企业低融资成本、高融资比例的核心诉求。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盘活了该金融租赁公司的长期资产,更助力“天津造”高端船舶装备走向国际市场。

金融作为源头活水,正日益成为推动天津航运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天津不断调动金融机构服务港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性,天津首个港产城融合发展债券指数、首笔跨境电商关税电子保函业务等创新型产品渐次落地。

数据显示,天津各类金融机构围绕航运场景下企业资金结算、跨境融资、信用担保等需求,已开发航运相关金融产品80余种。

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张建华表示,航运金融的持续向好可从特色金融业态的发展窥见一斑。近年来天津船舶租赁增长动力强劲,船舶、海工等跨境租赁业务占全国90%以上。今年一季度,天津航运保险保费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16.74%,其中船舶保险增速排名全国前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津:“蓝色引擎”点燃发展动力

2025年06月16日 08: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郭方达 梁姊

车来船往,吞吐万千,夏日的天津港火热繁忙。依托港口这一独特优势,近年来天津不断构筑航运产业发展新生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激活港口优势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天津港是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硬核”优势。截至目前,天津港拥有集装箱航线147条,同世界上1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不久前,今年首列天津港经霍尔果斯直达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班列发车,50个从韩国海运的货物集装箱运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天津港的区位优势,为中国企业走进中亚这一颇具潜力的市场提供了高效通道。“相比以前线路,通过中亚班列整体运费会减少20%到30%。”上海优尼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赵立勋说。

近年来,天津港发挥海陆联动优势,持续优化中欧(亚)班列服务能力,中欧(亚)班列实现稳定发运,跨境陆桥运量规模稳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搭建起高效畅通的物流大动脉。

发挥联通作用的同时,智慧化、绿色化等成为港口发展提质变优的重要手段。

从全球首创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到获评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从全球首批港口风机拔地而起,到年发绿电能力超3亿千瓦时……近年来,天津港不断探索现代化港口的发展之路。

今年1至4月,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62亿吨和集装箱吞吐量771.4万标准箱,分别同比增长1.2%和4.3%。

立足制造根基

在海油发展天津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一期)的5个数字化工厂内,机械臂有序舞动,产成品不断流转。在智能系统的管理下,每根钢材都有独属的数字标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溯源。

企业生产业务相关负责人李晓林举例说,油套管智能工厂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60多套智能化设备协同作业。正式投产后,年产能约6万吨。

这是天津推进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的一个缩影。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展海洋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丰富邮轮和临海旅游产品,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目前,天津正打造以成套海洋装备为核心、以关键配套为支撑、以链条式服务为特色的完备产业链。去年10月,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正式投产,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制造环节的深度相融,不断筑强天津高端海洋装备的制造实力。今年1至2月,天津海洋装备产业完成产值超35亿元,同比增长89.2%。

船舶制造也是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先锋力量”。不久前,中国船舶集团大连造船所属中船天津联合中船贸易为地中海航运公司建造的双燃料16000TEU集装箱船13号船“约瑟菲娜”轮,比合同期提前162天命名交付。企业今年有望实现100亿元的产值目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杨国栋认为,发展航运产业需要抓住产业集群,加速促进供应链出海,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地区,打造“产业集群+港口群+航运网络”的立体化配套体系。

构建金融生态

近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民生金租下属SPV公司提供了近2亿美元10年期跨境应收账款融资,精准服务船舶租赁产业链。

此次融资通过政策性保险提升融资比例,同时缓释资本成本,解决企业低融资成本、高融资比例的核心诉求。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盘活了该金融租赁公司的长期资产,更助力“天津造”高端船舶装备走向国际市场。

金融作为源头活水,正日益成为推动天津航运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天津不断调动金融机构服务港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性,天津首个港产城融合发展债券指数、首笔跨境电商关税电子保函业务等创新型产品渐次落地。

数据显示,天津各类金融机构围绕航运场景下企业资金结算、跨境融资、信用担保等需求,已开发航运相关金融产品80余种。

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张建华表示,航运金融的持续向好可从特色金融业态的发展窥见一斑。近年来天津船舶租赁增长动力强劲,船舶、海工等跨境租赁业务占全国90%以上。今年一季度,天津航运保险保费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16.74%,其中船舶保险增速排名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