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孵化草根球星进行时

2025-06-17 09: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些天,花志成走在学校的路上总会听到有同学叫他“大球星”。

“有那么一恍惚,我真觉得自己是个球星了。”花志成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盐城队的一名球员,同时也是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

开赛刚满一个月,“苏超”不仅“火遍互联网”,而且上座率也已与国内最高水平的职业联赛比肩。两周前,赛事仅进行了两轮比赛就“出圈”的速度,出乎了球场内外的意料。

这个准备了半年的业余足球联赛,共有13支代表队参加,516人获得参赛资格,其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337名。球员年龄最大40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24.09岁。除了一些足球老将,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绿茵场奔跑的个体户、大学生等“票友”。看着高中生在场上踢得热火朝天,有大学生球员一场比赛收获两粒进球,这些普通人因为“苏超”成为球迷心中的“传奇”。

大学生球员点燃城市绿茵

5月27日“苏超”联赛盐城队主场对战泰州队以3比0拿下比赛后,观众如潮水般涌向球员通道,希望这个在场上“梅开二度”的球员能为他们签名。大部分观众是第一次知道“花志成”这个名字。

花志成说,只记得自己被观众“围困”了半个多小时,记不清签了多少个名字,但还是没法满足所有人。

看台上,父母在不远处注视着这个场景,眼里满是骄傲和欣慰。赛后,父亲见到花志成说的第一句话是:“儿子,你为家乡争光了!”

“赛后我拿到手机,发现在我每一次进球的那个时间点,都有朋友同步发消息为我喝彩。微信里密密麻麻的祝福。”花志成说。

这几天,花志成的社交媒体粉丝翻了一番。“花花”“小花”“花哥”,粉丝们对他的称呼五花八门。

发给花志成的评论和私信铺天盖地。“许多球迷年龄很小,在看‘苏超’之前他们没有看过足球,现在想上场踢一踢。还有观众告诉我,自己边看球边在网上搜索足球比赛规则。”花志成说。

在花志成的班主任周霏霏看来,“苏超”对于这些孩子很好。“万一被更高级别比赛的教练看上了,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也是很好的机遇。”

从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退役后,周霏霏成为南京体育学院的一名足球专项课教师,今年她还兼着大一“足球班”的班主任。

最近,周霏霏发现踢过“苏超”的学生们成长了很多,“不像半年前刚进校队时那般腼腆幼稚,变得更懂事、更自信了”。

“几个孩子还私底下‘较劲’,比试谁的球技更好。”周霏霏说,在学校,他们互相学习技术,班级的足球氛围一直很浓烈。大一“足球班”有54人,周霏霏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在场上的位置。但有个别学生,周霏霏是通过“苏超”才发现他的潜力。

周霏霏带的这个班里,有一名叫祁睿的学生也报名了“苏超”。“在学校里我们一直将他的位置安排在右边锋,但在盐城对战淮安的比赛中,他用左脚打进一粒球绝杀对手。我才发现他左脚打门也很擅长。”周霏霏说。

最近几周,每周五最后一节课上完后,花志成和舍友祁睿都会匆匆赶到高铁站,坐上去盐城的列车。周日下午又赶回来,上周一的“早八”课。

祁睿和花志成不仅是舍友,还是盐城老乡。今年2月,两人报名了盐城队的选拔,经过几轮考核成功入围。现在两人常在场上连线,花志成是左边前锋,祁睿是左边后卫,“我们一起为家乡效力”。

年近不惑的球场“压舱石”

“苏超”的赛场上不仅有“青春风暴”,也有不少“老将”。

1986年出生的王飞代表苏州队再次登上了赛场,他现在的身份是一家主营暖通工程业务的建筑公司合伙人,40多天前他刚晋升奶爸。和花志成、祁睿不同,王飞现有的生活节奏只能分给“苏超”和足球50%的时间。

“6月10日之前是一周两训,10日后开始一周五训了”,王飞所在的苏州队截至6月13日“苏超”排名倒数第三,“出线”形势不容乐观,球队加大了训练强度,“现在接近于脱产训练了,但大家的热情依然很高”。

老将不老,在苏州队已经进行的两场比赛中,王飞作为中后卫首发出场并打满了90分钟。他欣赏C罗,因为C罗自律。

说到与足球的缘分,那是30多年前,小学二年级的王飞加入了校足球队;26年前,王飞入选江苏舜天俱乐部梯队,整个青春期都和绿茵场有关;一直到5年前,王飞还驰骋在中乙的赛场,曾多次作为客队主力回到家乡苏州踢球,还曾入选2019赛季中乙最佳人气球员。

苏州队里有的球员比王飞小了整整22岁。王飞用“青春活力、认真、有拼劲、简单纯粹”来形容这批年轻人,“球场上机会是同等的,有足够亮眼表现的球员,有机会被职业球队邀请试训,或者从中冠联赛(国内第四级别足球联赛)打起,尝试往职业球员发展”。

同是35岁以上的老将,宿迁队36岁的球员绳晟的主业是3家烧烤店的合伙人,目前在队里还处于“饮水机管理员”阶段。

“草根球员”出身的绳晟,现阶段最大的心愿是上场踢球,享受全场欢呼——在他看来,那是职业球员才能有的待遇,而“苏超”让他离“球员梦”仅一步之遥。

说绳晟是“草根球员”一点也不为过。从小喜欢足球的他,一直没接受过专业训练,高考时体育单招还是走的田径项目。大一报到后得知学校有足球专业,他便找到班主任,“他们一开始不同意,当时一个劲地求班主任、主任、院长,后来才同意我转专业”。

大学毕业后,随妻子来到苏州定居的绳晟最终没能成为职业球员,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足球,足球已经是他近年来生活的一部分。绳晟说:“我平时喜欢和一些职业队退役的大哥们一起踢球,‘偷师’学一些技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79厘米的个子,体重81公斤,以肌肉为主,没有肚腩,步入中年的绳晟对自己的身材管理并没有松懈——尽管自家烧烤店主营夜宵生意,但他没有发福的迹象。壮硕的身体成为绳晟的优势之一,“希望有一天我能在场上真正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苏州到宿迁,500公里左右的车程,绳晟现在一点也不觉得远,“一想到是为了‘苏超’,我就觉得有奔头”。

最近绳晟每周都有3到4天时间在宿迁训练,“我今天早上送完孩子,一看时间,完全来得及开车到宿迁参加下午的训练,我就赶紧出发了,后天再回苏州打理店里的事务。”绳晟说。

“我曾经3次到现场观看皇马的比赛,但其中两次皇马都以0比4输掉了比赛”,绳晟回忆道,尽管当时最爱的球队输了比赛,但现场的氛围让他记忆犹新,关于“苏超”的现场氛围,他用激动得“直起鸡皮疙瘩”来形容。

探索群众体育的多种可能

“苏超”的魅力在于强群众性。

现场观赛人数第一轮场均7745人,第二轮场均9852人,第三轮场均15025人,上座率堪比职业联赛,收获球迷“超”字称呼,可谓是实至名归。5月31日,“苏超”第三轮徐州队与连云港队之战,现场人数更是首次突破两万。

为了争8强,除了苏州队加大强度一周五训外,据徐州市足球协会主席、徐州队领队李锋介绍,日前徐州队还前往山东潍坊鲁能足校集训。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已连续6届无缘世界杯正赛,近年来如何提高足球项目的群众参与度,尤其是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和坚持足球青训,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京体育学院教授彭国强表示,“苏超”这种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可能成为社会的常态,未来将不断涌现更多的“鲁超”“豫超”等大众化体育赛事。

据组委会市场部工作人员介绍,“苏超”目前没有和职业联赛接轨的打算。但不止一位球员和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苏超”大流量的加持下,只要年轻球员有足够亮眼的表现,他们是有机会进入职业球队视野的。

彭国强认为,相比商业化运作的职业联赛,“苏超”这类民间赛事以低门槛、亲民性、强观感的赛事体验更能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从而达到撬动当地经济发展、弘扬地域文化传播的效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是当前加快推动江苏体育强省的一种创新探索。

有在场上配合的边路好兄弟,有重燃热爱的前职业球员,还有离“球星梦”一步之遥的草根球员……群众性拉满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正展现出多面性,折射出群众体育的多种可能。

(卫思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逸凡 见习记者 曹伟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敏)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苏超”孵化草根球星进行时

2025年06月17日 09: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逸凡 见习记者 曹伟

这些天,花志成走在学校的路上总会听到有同学叫他“大球星”。

“有那么一恍惚,我真觉得自己是个球星了。”花志成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盐城队的一名球员,同时也是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

开赛刚满一个月,“苏超”不仅“火遍互联网”,而且上座率也已与国内最高水平的职业联赛比肩。两周前,赛事仅进行了两轮比赛就“出圈”的速度,出乎了球场内外的意料。

这个准备了半年的业余足球联赛,共有13支代表队参加,516人获得参赛资格,其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337名。球员年龄最大40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24.09岁。除了一些足球老将,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绿茵场奔跑的个体户、大学生等“票友”。看着高中生在场上踢得热火朝天,有大学生球员一场比赛收获两粒进球,这些普通人因为“苏超”成为球迷心中的“传奇”。

大学生球员点燃城市绿茵

5月27日“苏超”联赛盐城队主场对战泰州队以3比0拿下比赛后,观众如潮水般涌向球员通道,希望这个在场上“梅开二度”的球员能为他们签名。大部分观众是第一次知道“花志成”这个名字。

花志成说,只记得自己被观众“围困”了半个多小时,记不清签了多少个名字,但还是没法满足所有人。

看台上,父母在不远处注视着这个场景,眼里满是骄傲和欣慰。赛后,父亲见到花志成说的第一句话是:“儿子,你为家乡争光了!”

“赛后我拿到手机,发现在我每一次进球的那个时间点,都有朋友同步发消息为我喝彩。微信里密密麻麻的祝福。”花志成说。

这几天,花志成的社交媒体粉丝翻了一番。“花花”“小花”“花哥”,粉丝们对他的称呼五花八门。

发给花志成的评论和私信铺天盖地。“许多球迷年龄很小,在看‘苏超’之前他们没有看过足球,现在想上场踢一踢。还有观众告诉我,自己边看球边在网上搜索足球比赛规则。”花志成说。

在花志成的班主任周霏霏看来,“苏超”对于这些孩子很好。“万一被更高级别比赛的教练看上了,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也是很好的机遇。”

从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退役后,周霏霏成为南京体育学院的一名足球专项课教师,今年她还兼着大一“足球班”的班主任。

最近,周霏霏发现踢过“苏超”的学生们成长了很多,“不像半年前刚进校队时那般腼腆幼稚,变得更懂事、更自信了”。

“几个孩子还私底下‘较劲’,比试谁的球技更好。”周霏霏说,在学校,他们互相学习技术,班级的足球氛围一直很浓烈。大一“足球班”有54人,周霏霏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在场上的位置。但有个别学生,周霏霏是通过“苏超”才发现他的潜力。

周霏霏带的这个班里,有一名叫祁睿的学生也报名了“苏超”。“在学校里我们一直将他的位置安排在右边锋,但在盐城对战淮安的比赛中,他用左脚打进一粒球绝杀对手。我才发现他左脚打门也很擅长。”周霏霏说。

最近几周,每周五最后一节课上完后,花志成和舍友祁睿都会匆匆赶到高铁站,坐上去盐城的列车。周日下午又赶回来,上周一的“早八”课。

祁睿和花志成不仅是舍友,还是盐城老乡。今年2月,两人报名了盐城队的选拔,经过几轮考核成功入围。现在两人常在场上连线,花志成是左边前锋,祁睿是左边后卫,“我们一起为家乡效力”。

年近不惑的球场“压舱石”

“苏超”的赛场上不仅有“青春风暴”,也有不少“老将”。

1986年出生的王飞代表苏州队再次登上了赛场,他现在的身份是一家主营暖通工程业务的建筑公司合伙人,40多天前他刚晋升奶爸。和花志成、祁睿不同,王飞现有的生活节奏只能分给“苏超”和足球50%的时间。

“6月10日之前是一周两训,10日后开始一周五训了”,王飞所在的苏州队截至6月13日“苏超”排名倒数第三,“出线”形势不容乐观,球队加大了训练强度,“现在接近于脱产训练了,但大家的热情依然很高”。

老将不老,在苏州队已经进行的两场比赛中,王飞作为中后卫首发出场并打满了90分钟。他欣赏C罗,因为C罗自律。

说到与足球的缘分,那是30多年前,小学二年级的王飞加入了校足球队;26年前,王飞入选江苏舜天俱乐部梯队,整个青春期都和绿茵场有关;一直到5年前,王飞还驰骋在中乙的赛场,曾多次作为客队主力回到家乡苏州踢球,还曾入选2019赛季中乙最佳人气球员。

苏州队里有的球员比王飞小了整整22岁。王飞用“青春活力、认真、有拼劲、简单纯粹”来形容这批年轻人,“球场上机会是同等的,有足够亮眼表现的球员,有机会被职业球队邀请试训,或者从中冠联赛(国内第四级别足球联赛)打起,尝试往职业球员发展”。

同是35岁以上的老将,宿迁队36岁的球员绳晟的主业是3家烧烤店的合伙人,目前在队里还处于“饮水机管理员”阶段。

“草根球员”出身的绳晟,现阶段最大的心愿是上场踢球,享受全场欢呼——在他看来,那是职业球员才能有的待遇,而“苏超”让他离“球员梦”仅一步之遥。

说绳晟是“草根球员”一点也不为过。从小喜欢足球的他,一直没接受过专业训练,高考时体育单招还是走的田径项目。大一报到后得知学校有足球专业,他便找到班主任,“他们一开始不同意,当时一个劲地求班主任、主任、院长,后来才同意我转专业”。

大学毕业后,随妻子来到苏州定居的绳晟最终没能成为职业球员,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足球,足球已经是他近年来生活的一部分。绳晟说:“我平时喜欢和一些职业队退役的大哥们一起踢球,‘偷师’学一些技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79厘米的个子,体重81公斤,以肌肉为主,没有肚腩,步入中年的绳晟对自己的身材管理并没有松懈——尽管自家烧烤店主营夜宵生意,但他没有发福的迹象。壮硕的身体成为绳晟的优势之一,“希望有一天我能在场上真正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苏州到宿迁,500公里左右的车程,绳晟现在一点也不觉得远,“一想到是为了‘苏超’,我就觉得有奔头”。

最近绳晟每周都有3到4天时间在宿迁训练,“我今天早上送完孩子,一看时间,完全来得及开车到宿迁参加下午的训练,我就赶紧出发了,后天再回苏州打理店里的事务。”绳晟说。

“我曾经3次到现场观看皇马的比赛,但其中两次皇马都以0比4输掉了比赛”,绳晟回忆道,尽管当时最爱的球队输了比赛,但现场的氛围让他记忆犹新,关于“苏超”的现场氛围,他用激动得“直起鸡皮疙瘩”来形容。

探索群众体育的多种可能

“苏超”的魅力在于强群众性。

现场观赛人数第一轮场均7745人,第二轮场均9852人,第三轮场均15025人,上座率堪比职业联赛,收获球迷“超”字称呼,可谓是实至名归。5月31日,“苏超”第三轮徐州队与连云港队之战,现场人数更是首次突破两万。

为了争8强,除了苏州队加大强度一周五训外,据徐州市足球协会主席、徐州队领队李锋介绍,日前徐州队还前往山东潍坊鲁能足校集训。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已连续6届无缘世界杯正赛,近年来如何提高足球项目的群众参与度,尤其是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和坚持足球青训,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京体育学院教授彭国强表示,“苏超”这种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可能成为社会的常态,未来将不断涌现更多的“鲁超”“豫超”等大众化体育赛事。

据组委会市场部工作人员介绍,“苏超”目前没有和职业联赛接轨的打算。但不止一位球员和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苏超”大流量的加持下,只要年轻球员有足够亮眼的表现,他们是有机会进入职业球队视野的。

彭国强认为,相比商业化运作的职业联赛,“苏超”这类民间赛事以低门槛、亲民性、强观感的赛事体验更能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从而达到撬动当地经济发展、弘扬地域文化传播的效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是当前加快推动江苏体育强省的一种创新探索。

有在场上配合的边路好兄弟,有重燃热爱的前职业球员,还有离“球星梦”一步之遥的草根球员……群众性拉满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正展现出多面性,折射出群众体育的多种可能。

(卫思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逸凡 见习记者 曹伟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