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咖"激活"银发村"!看城市工作室如何融入乡村肌理

2025-07-04 08:35 来源:工人日报

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围绕着咖啡馆,远处梯田层叠的绿意与咖啡氤氲的香气交融。白色遮阳伞下,三三两两的客人手捧一杯咖啡,置身乡村美景中,偶有鸟鸣掠过耳畔,时光仿佛被拉得绵长……这不是都市里精致的“第三空间”,而是江西南昌乡村咖啡馆里的慢生活写照。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乡村咖啡馆已经融合了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文化展示等多个功能,从单一的消费场景升级为乡村振兴复合空间的“村咖2.0”。在村子里,老村民与年轻创业者携手创新,激活乡村经济新业态。

开在乡村的咖啡馆

在通往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洗药湖管理处的盘山公路旁,隐匿着一家山间乡村咖啡馆,主理人李安在他的山咖日记中记录着咖啡馆筹备建成以来的点滴变化:“今天,咖啡馆的小院迎来了两位新成员——两棵老桂花树。村里的叔伯们扛着铁锹赶来帮忙,挖坑、扶树、填土、浇水,大家忙活了一下午……”

此前,李安经营着一家社区咖啡馆,在山区游玩时,萌生出开一家“村咖”的想法。为了让客人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美景,他沿着盘山公路一趟趟上山,找寻合适的地址。最终,选址锁定在村民程宗海开的饭馆旁的老房子。房子前有空地、无遮挡,春季时,远处黄澄澄的油菜花尽收眼底。

“一间老房子能做什么,要在这开咖啡馆有人喝,有人来吗?”程宗海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摆摆手果断拒绝。

然而,李安没有放弃。几次推心置腹交流下来,程宗海虽然仍旧不太了解乡村咖啡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还是答应将老房子出租给年轻人试一试。

今年“五一”假期试营业期间,李安的咖啡馆迎来了不少游客驻足歇脚,平均每天能卖出200余杯咖啡。“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一杯咖啡的时间里,让自己身心都能得到放松。”游客张先生说,自己压力大时,会选择到乡村放空自己,心情也会变好。

新业态提振村民干劲

“没想到一家咖啡馆让我家饭馆也热闹起来,门口的空地停满了车辆,来往的游客多了,生意也更好了。”村民程宗海笑着说。乡村咖啡馆,不仅让过路的游客“满血复活”,更让沉寂的乡村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577空间”则是洗药湖管理处卫东村的首家咖啡馆,90后店主宋敏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老房子的改造进程,吸引了不少网友线上“云监工”。咖啡馆改造完成后,网友们火速“奔现”打卡。

卫东村金花艺术节期间,游客们在自然山野业态市集上品尝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山角艺术工作坊中体验植物拓染、布墙绘画的乐趣,还可以花海煮茶,欣赏田园风光。

“游客增多后,我们迅速调度人手疏导停车,村民们也帮忙维护环境。”卫东村村委会副主任程原龙介绍道,这个常住人口仅69人且多为老年人的“银发村”,因一家家咖啡馆的涌现,被注入了别样的活力。新业态的萌芽,不仅让村民们看见了乡村发展的新可能,更提振了大家的干劲。

“村咖”逐步进阶2.0

“5月摘的栀子花,晒干了能存一整年的香。”村里背着竹篓的阿婆,给了李安创新的灵感。于是,他尝试将新鲜的栀子花瓣和咖啡豆一起低温慢烘,研发出栀子冷萃,让来到“村咖”的游客体验一把“把时令喝进嘴里”的感觉。

除了咖啡师,卫东村里还来了不少新面孔,瑜伽老师、空间设计师、陶瓷设计师、摄影师等,在“村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工作室“落户”乡村。在这里,“村咖”不再是乡村场景的城市咖啡馆,而是逐渐融入乡村肌理的复合空间,让“咖啡+当地风物”“咖啡+自然体验”“咖啡+文化”等有了更多可能。

“目前,我们在着手准备创新实施‘特殊村民’管理服务机制,获得该称号的,其身份及权益视同本村村民,纳入本村公共服务体系,并在创业扶持、项目申报、生活服务等方面享有同等优先待遇与配套支持,确保其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程原龙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村咖"激活"银发村"!看城市工作室如何融入乡村肌理

2025年07月04日 08:35   来源:工人日报   王晓颖

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围绕着咖啡馆,远处梯田层叠的绿意与咖啡氤氲的香气交融。白色遮阳伞下,三三两两的客人手捧一杯咖啡,置身乡村美景中,偶有鸟鸣掠过耳畔,时光仿佛被拉得绵长……这不是都市里精致的“第三空间”,而是江西南昌乡村咖啡馆里的慢生活写照。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乡村咖啡馆已经融合了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文化展示等多个功能,从单一的消费场景升级为乡村振兴复合空间的“村咖2.0”。在村子里,老村民与年轻创业者携手创新,激活乡村经济新业态。

开在乡村的咖啡馆

在通往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洗药湖管理处的盘山公路旁,隐匿着一家山间乡村咖啡馆,主理人李安在他的山咖日记中记录着咖啡馆筹备建成以来的点滴变化:“今天,咖啡馆的小院迎来了两位新成员——两棵老桂花树。村里的叔伯们扛着铁锹赶来帮忙,挖坑、扶树、填土、浇水,大家忙活了一下午……”

此前,李安经营着一家社区咖啡馆,在山区游玩时,萌生出开一家“村咖”的想法。为了让客人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美景,他沿着盘山公路一趟趟上山,找寻合适的地址。最终,选址锁定在村民程宗海开的饭馆旁的老房子。房子前有空地、无遮挡,春季时,远处黄澄澄的油菜花尽收眼底。

“一间老房子能做什么,要在这开咖啡馆有人喝,有人来吗?”程宗海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摆摆手果断拒绝。

然而,李安没有放弃。几次推心置腹交流下来,程宗海虽然仍旧不太了解乡村咖啡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还是答应将老房子出租给年轻人试一试。

今年“五一”假期试营业期间,李安的咖啡馆迎来了不少游客驻足歇脚,平均每天能卖出200余杯咖啡。“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一杯咖啡的时间里,让自己身心都能得到放松。”游客张先生说,自己压力大时,会选择到乡村放空自己,心情也会变好。

新业态提振村民干劲

“没想到一家咖啡馆让我家饭馆也热闹起来,门口的空地停满了车辆,来往的游客多了,生意也更好了。”村民程宗海笑着说。乡村咖啡馆,不仅让过路的游客“满血复活”,更让沉寂的乡村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577空间”则是洗药湖管理处卫东村的首家咖啡馆,90后店主宋敏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老房子的改造进程,吸引了不少网友线上“云监工”。咖啡馆改造完成后,网友们火速“奔现”打卡。

卫东村金花艺术节期间,游客们在自然山野业态市集上品尝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山角艺术工作坊中体验植物拓染、布墙绘画的乐趣,还可以花海煮茶,欣赏田园风光。

“游客增多后,我们迅速调度人手疏导停车,村民们也帮忙维护环境。”卫东村村委会副主任程原龙介绍道,这个常住人口仅69人且多为老年人的“银发村”,因一家家咖啡馆的涌现,被注入了别样的活力。新业态的萌芽,不仅让村民们看见了乡村发展的新可能,更提振了大家的干劲。

“村咖”逐步进阶2.0

“5月摘的栀子花,晒干了能存一整年的香。”村里背着竹篓的阿婆,给了李安创新的灵感。于是,他尝试将新鲜的栀子花瓣和咖啡豆一起低温慢烘,研发出栀子冷萃,让来到“村咖”的游客体验一把“把时令喝进嘴里”的感觉。

除了咖啡师,卫东村里还来了不少新面孔,瑜伽老师、空间设计师、陶瓷设计师、摄影师等,在“村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工作室“落户”乡村。在这里,“村咖”不再是乡村场景的城市咖啡馆,而是逐渐融入乡村肌理的复合空间,让“咖啡+当地风物”“咖啡+自然体验”“咖啡+文化”等有了更多可能。

“目前,我们在着手准备创新实施‘特殊村民’管理服务机制,获得该称号的,其身份及权益视同本村村民,纳入本村公共服务体系,并在创业扶持、项目申报、生活服务等方面享有同等优先待遇与配套支持,确保其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程原龙说。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