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阳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简历 李再勇当选市长(图)

2012年02月16日 1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贵阳综合报道: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于2月15日下午在贵阳会议中心胜利闭幕。会议选举产生了贵阳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贵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李忠

    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陈长发、孙立琨、龙永平(女、九三学社)、胡海燕、蒋纪鸣、杨明晋、李志鹏、吴应涛

    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刘军

    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共26名,按姓名笔画为序)

    王大鸣、王守超、毛基木、心照(无党派)、孔祥忠、石洋(民建)、田社鸿(土家族、农工党)、朱勤(女)、刘俊(警备区)、孙绍雪(女)、吴国强(无党派)、吴晓芸(女)、汪新(民进)、宋平(致公党)、张毓(女)、陈应(民革)、陈寿宇、陈新伦(致公党)、卓飞、罗怀军、封心太、钟耘(女)、侯羽卒、黄鹂(女、民盟)、黄庆会、黄志明(无党派)

    贵阳市市长:李再勇(仡佬族)

    贵阳市副市长:马长青(回族)、刘文新、刘玉海、毛有碧(女、致公党)、翟彦、高卫东、朱桂云(女)

    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军

    李再勇同志简历


    李再勇,男,仡佬族,1962年8月生,贵州务川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农学学士。

    1979年9月至1983年8月在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1983年8月至1984年7月贵州省桐梓县元田区元田公社干部。1984年7月至1985年1月任贵州省桐梓县元田区楚米镇镇长。1985年1月至1985年7月任贵州省桐梓县元田区副区长。1985年7月至1987年9月任贵州省桐梓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87年9月至1989年8月先后任贵州省桐梓县委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1989年8月至1991年9月任贵州省桐梓县元田区委书记(其间:1990年10月至1991年1月在遵义地委党校领导干部短期培训班学习)。1991年9月至1992年12月任贵州省桐梓县委副书记。1992年12月至1993年2月任贵州省桐梓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1993年2月至1995年10月任贵州省桐梓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其间:1995年3月至1995年6月挂职任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5年10月至1998年1月任贵州省桐梓县委书记。1998年1月至2000年3月任遵义市红花岗区委书记。2000年3月至2001年12月任遵义市委常委,红花岗区委书记(其间:2000年5月至2000年11月挂职任中国工商银行零售业务部副总经理)。2001年12月至2007年2月任黔东南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其间:2002年3月至2002年5月在中央党校选调生班学习)。(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任黔东南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分管州人民政府常务工作)。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任铜仁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任贵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候选人、党组书记。2011年3月起任贵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李再勇同志是贵阳市八届、九届市委委员;贵阳市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