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省部级干部群体分析 更重民生、务实

2012年08月22日 14:20   来源:南方日报   
    十八大召开前夕,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换届工作全部结束,共产生118位1960年(含)后出生的省级常委,占所有省级常委人数的29.28%,其中新疆、西藏各产生7位“60后”常委,内蒙古、贵州、安徽、黑龙江分别有6名,山西、吉林和宁夏也都达到了5名。同时,50岁及以下(1962年后出生)的省级常委也达到72位。面对高级干部年轻化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60后”省部级干部人数日益飙升会在中国引发何种效应?

    “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对于中国整个社会发展会产生新的影响,他们的影响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60后”省部级干部的受教育程度比较过去有了普遍提高。这些新当选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基本上都受过大学教育,多数都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知识结构比较过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视野也更加开阔。这种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确立的“四化”型干部的重要标准,这个特点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符合国际化的需要,更符合今天中国继续发展的需要。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我们的领导干部需要有宽广的胸襟、丰富的知识、长远的眼界,要善于把握世界大势、善于引导国内最新潮流、善于与国内外各界人士沟通交流,而“60后”省部级干部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第二,在坚持改革开放问题上,“60后”领导干部意志将会更加坚定,思路可能会更加开阔,方法会更加多样。这些“60后”领导干部大多是在19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上大学、1980年代参加工作的,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他们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差异,领略了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实惠,深刻洞悉了改革开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无论中国出现什么困难和挫折,这些人从总体上不会把走回头路作为自己执政的思路,只会从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角度来思考前进的道路。

    第三,会更加注重民生,更加亲民务实。这些“60后”领导干部基本都是从基层做起,或者有相当长的基层工作经验(一般都有2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知道中国百姓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同时兼有对于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了解和把握。他们在整个社会舆论监督越来越透明化、公开化的氛围中,也会注重塑造在民众中的公共形象,亲民则是其基本的内涵,务实则是其重要的风格。因此,注重民生,塑造亲民形象将是“60后”领导干部确立其合法性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关乎这些干部的前途命运。

    不管怎么说,“60后”省部级干部的大规模登场,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有利的。这不仅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得出来的经验,也是我们党历史发展所证明的。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年轻人、使用年轻人。党的一大代表平均年龄不到28岁,红军时很多20岁左右的人就当了师长、军长、团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担任党政军重要岗位的领导人基本在50岁左右,至于省部级、军级领导干部多数在40岁左右。建国后的近30年时间里,我们没有建立健全的退休制度,使得干部老龄化日益严重。改革开放后,中央在干部年轻化上态度坚决果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党的十二大在这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该次代表大会后的省部级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由调整前的62.2岁下降到55.5岁。

    十三大在干部年轻化方面更前进一步,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平均年龄由十二大的59.1岁降到55.2岁。此后,党政干部的年轻化一直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年纪越来越轻,学历越来越高,民主的程序越来越严格。正是有了不断进步的干部任用政策,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日益繁荣昌盛。按照这样的历史逻辑,我们对于“60后”省部级干部的大量登场,应当抱有积极的态度。

    原载2012年8月20日《学习时报》,本报有删节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