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各地2015经济目标①:调结构 转方式 适应新常态

2015年02月11日 07: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袁霓

  编者按:本周,2015年地方两会将全部结束。作为地方政府一年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两会所透露的重大决策性变化备受关注。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梳理各地经济工作会议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新常态、改革、创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是31个省份在部署相关经济工作时频频出现的热点。 

  在如果说在2014年年初,各省对经济增速仍然抱有幻想,那么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多数省份的切身感受。不少省份及地区也正是在GDP数据的变化中将目光放到了转方式、调结构方面,更加重视民生和环保,地方经济发展目标正式迈入新常态。

  从2014年末的各地经济工作会议到地方两会,各省区市纷纷下调GDP指标,是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变化之一。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发现,2014年,仅有西藏GDP增幅达到预期目标,其余有25省份未完成GDP增长目标,其中,山西GDP实际增幅与预期相差最大。2015年GDP增长目标的设定,除西藏和上海两地外,其余29省均明确下调预期。

  有的省份下调了今年的GDP增长预期,有的对其进行了优化,和其他省份下纠结具体的数字不同,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取消GDP增长目标城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达过,不太关心GDP,关心的是它发展的品质、效益,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处于产业结构刚刚开始调整阶段,部分地方适度调低GDP增速,此举利好于调结构。

  安徽省将2015年的GDP预期目标由2014年的9.5%下调为8.5%左右,安徽省省长王学军分析说,他们所定的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突出了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要求。

  内蒙古也将2015年的GDP预期目标由2014年的9%下调为8%,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认为,这一目标兼顾了增速换挡与产业升级双重要求。

  专家表示,在习惯了每年“短跑冲刺”般的GDP增速后,进入经济运行的“长跑”轨道,“唯速度论”的迷信崇拜也正好到了理性面对的时刻。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在此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发展的质量大计。各地方已经自觉通过扩大内需、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增长模式等方法来突围“轻微通缩”阴影,这些变与各地普遍淡化GDP和投资增速相呼应。曾经打在“GDP增速”上的聚光灯如今转变方向,也更多的聚焦在了“创新驱动”、“改善民生”。

  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河北在“调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河北钢铁、石化、建材三大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然而,河北每年消耗全国1/12的能源,仅创造了1/20的GDP和1/34的财政收入。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河北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河北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5年经济工作任务做了详细的部署,他表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任务, 驰而不息抓下去。做大做强‘三个一百’领军企业,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此外,他就化解化解过剩产能提出详细目标:“全年化解粗钢产能500万吨、水泥600万吨、平板玻璃300万重量箱,压减煤炭消费500万吨。”

  感受到压力的显然不只是河北。“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让山西经济发展陷入被动,在2014年全年的经济增速排名中,山西垫底,仅为4.9%。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小鹏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提出了具体的构想。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将成为山西加快转型的方向。

  除山西外,东北三省2014经济集体失速近日占据了媒体报道的大幅版面。黑龙江省长陆昊分析原因时说:原因在于工业结构的不合理。 “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中结构性、体制性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仍比较突出。”他进一步分析说,黑龙江省工业中能源工业比重过大,非公经济比重小,市场营销、与资本市场合作、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等方面均存在差距。

  辽宁的问题亦与黑龙江相似,强调了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予以创新,以创新驱动形成新的生产力。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放手让科技人员和企业自主创新,放开让市场自主转化创新成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我们既大力支持科技和产业‘高大上’的革命性创新,也热情欢迎产品、商业模式上层出不穷的‘微创新’。”辽宁省省长李希说。

  浙江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本质特征,突出制度供给,强化创新驱动,坚持以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稳发展适应速度变化。”同时指出,把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软件、信息产品制造等产业。“

  据《经济日报》报道,2014年,浙江省针对其能耗高、污染大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一方面正集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小微企业整合重组,入区入园入楼,实现集聚集约发展;另一方面,出台了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等意见,不断拓宽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空间。

  同样有借鉴意义的还有山东省。2014年,山东省不仅出台了对7大行业过剩产能的处置计划,还实施了22个制造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方案。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比2013年增加1.5个和1.2个百分点。

  四川省则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务必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明确提出今年将重点支持和组建2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

  此外,在扩大内需、保障民生方面,有不少省份明确了今年的任务。

  据《经济参考报》统计,天津市表示,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重点推动非公企业、外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重庆市则提出,要推进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加快形成因地制宜、规模生产和专业配套格局。强化对农产品主产区的政策倾斜,稳定粮油、蔬菜、生猪等基础产业,有效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紧盯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主体,推动农超对接、基地直营、网上直销,合理布建一批冷链物流项目和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推动农业农村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云南省提出,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力争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以上。

  “不以GDP为纲不等于不要GDP。在做减法的同时,也要给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做加法,将环境保护、人口素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投入作为更全面的指标,从这些方面寻找经济的增长点,确保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更多发挥市场主体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创新投入运行方式,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经济日报》报道中指出,前行之路绝非坦途。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增长动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等等,各地没有回避这些面临的困难。一个共识是,新常态赋予新使命,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常态需有新作为,只有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主动作为,才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