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建自贸区对台措施创新不断 创客基地向台湾个体户开放

2015年07月18日 10:45   来源:经济日报   石 伟

  上图 近日,随着福建自贸区酒类、牛奶、大米和婴幼儿用品等进口商品种类日渐丰富以及物流成本、运营成本的降低,这里价廉物美的进口商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扫货”。图为顾客在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万国(国际)商城购买商品。 (新华社发)

  右图 福州海关工作人员到关口和企业一线,为自贸区内台资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受到台商欢迎。图为运载两岸海运快件的货车驶入海关关区。 王 蓓 摄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包括厦门、平潭、福州三个片区,面积118.04平方公里。从产业结构来讲,福建自贸区各地特点不尽相同。其中,厦门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金融,平潭是服务贸易,福州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岸服务贸易合作和金融合作示范区。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是福建自贸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定位,由此,在对台方面,福建自贸区不断出台创新措施,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资金、人员往来便利,以实现“对台更开放”。

  日前,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布第三批9项创新成果,其中3项成果体现对台开放政策。即,允许台湾建筑师持台湾相关机构颁发的证书,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业务;允许取得大陆一级注册建筑师或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的台湾专业人士作为合伙人,在区内设立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平潭片区允许引进台湾专业人才在区内行政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任职。

  今年以来,福建自贸区加快推进对台领域的先行先试,在促进两岸经贸以及人员往来便利化、常态化、务实化方面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受到台湾来闽投资和创业者欢迎。记者从福建自贸区办公室了解到,自贸区成立以来,福建省在涉台领域先后推出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其中多项属于国内首创。

  多措施推进对台贸易便利

  在推进贸易便利化的26项首创举措中,对台贸易便利化措施有14项。相继实施了简化ECFA和CEPA原产地证书提交手续、台商协会总担保制度、采信台湾认证认可结果和检验检测结果、“边抽样检验边上架销售”等快速通关模式。初步估算,简化ECFA和CEPA原产地证书提交手续的优惠措施可让ECFA和CEPA项下享受关税优惠待遇货物的平均进口时间至少减少1-2天,不仅可惠及省内外六百多家企业,还可吸引更多ECFA和CEPA项下货物从福建自贸区进口。

  在落实对台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措施方面,厦门片区建设的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已率先对台湾个体工商户开放,目前已有22家台湾企业注册,另有上百家企业意向入驻。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平潭片区已有24家台湾建筑类企业入驻,备案建筑师18人、技师82人。

  在拓展闽台金融领域合作方面,建行、农行、平安银行等三家银行的总行已分别在厦门成立“对台人民币清算中心”。台湾24家银行已与厦门16家银行签订人民币代理清算协议并开设40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累计清算357亿元人民币。台湾银行已在福州片区选址,即将入驻。

  让两岸往来真正快起来

  日前,台湾货车和轿车分别从厦门口岸和平潭口岸顺利进入福建,福建率先单方认可台湾驾驶证、行驶证。台车入闽顺利启动。

  另外,为了最大化发挥两岸海运快件的速度优势,福州海关制订对台海运快件监管方案,拟定了对台海运快件操作规程并提供一系列“量身定做”的通关便利化措施,包括实施离港最后装载、靠港最先卸货方式,设立专门快件监管岗位,办理两岸海运快件通关手续,做到清单预审、集中申报、实时验放,让对台海运快件真正“快”起来。

  平潭多领域开放服务业

  作为福建自贸区对台交流合作的重点片区,平潭今年以来已对台开放了建筑、医疗、旅游、金融、服务等领域。台湾建筑服务机构执业人员经批准可在区内开展业务,24家台湾建筑类企业已入驻平潭。外商独资或合资经营医疗机构可以在当地设置机构,目前已有6家台资医疗机构注册。平潭还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商业保理业务并拓展新型贸易业态,允许区内非金融机构经营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并在台湾免税商品市场和海峡号直航客轮设立外币代兑点,台湾旅游等服务机构执业人员可以持台湾有关机构颁发的证书在区内开展相关业务。

  在平潭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内进口原产台湾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的审批手续进一步简化,将实现快验快放;除国家禁止、限制进口的商品、废物原料、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散装商品外,平潭片区内进一步简化进口原产于台湾的工业品的手续,对平潭与台湾之间进出口商品原则上不实施现场检验而改以事后监管。对台湾地区输入区内的农产品、食品等产品也将试行快速检验检疫模式。这些针对台湾产品制定的检验检疫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台湾企业的通关便利程度大大提升。在平潭片区,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将试行“先放行、后报关”模式,部分货物将在放行后再进行报关。(经济日报记者 石伟)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