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沙坝村猕猴桃合作社农户正在整理果树。
“你看这位大爷,这么热的天还在山上割草,身体好得很!”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沙坝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易元富指着自家养牛场外小山坡上的杨大爷说。“背靠大山搞养殖是运气好,这草又肥又嫩,喂牛最合适。”杨大爷把捆紧的草堆往肩上一扛,迈开大步走下山坡,快步进入养牛场。养牛场里的250多头肉牛早已被订购,“最远的卖到江苏、上海,每年有50多万元收入,不枉我当年贷款都要养牛。”易元富说。
初夏时节,记者在沙坝村采访发现,不少乡亲摆脱了地震的阴影,靠着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种养殖业发家致富。生态种养殖成为沙坝村远近闻名的一张名片,也是其农产品畅销的主要原因。
很难想象,沙坝村在汶川地震中有106人遇难、192户房屋倒塌,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全毁。更不幸的是,2013年7月9日,一场特大洪灾造成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冲毁了该村35户群众新建的房屋,寨子里刚刚兴起的旅游业遭遇灭顶之灾。
在规划重建时,沙坝村根据依山而建的实际,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整理出耕地350余亩。在合理利用耕地基础上,沙坝村按照“劳务输出、特色种养殖和体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推进全面新村建设。毗邻老县城地震遗址,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富有远见的沙坝人又一次把握住了机遇。“建设旅游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成为该村致富的又一渠道。
利用山区特殊的气候优势,重点发展猕猴桃种植是村民们共同商讨的结果。记者在半山腰的猕猴桃基地看到,有农民正在给果树施肥,一排排果树枝繁叶茂,挂满果实。49岁的女村支书余志丽告诉记者,近200亩猕猴桃种植由一个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把土地以入股的方式交给合作社。“每亩猕猴桃可以收入3000元,是种粮纯收入的5倍以上,能带动300名农民致富。国庆前后产果子的时候,还会吸引更多游客来采摘、品尝。”余志丽说。
除了发展种植业,像易元富一样“靠山吃山”发展养殖业的农户不在少数。张良的生态土鸡养殖合作社在一处幽静的山坳里,山边有一处开阔的斜坡,正好放养土鸡。记者见到他时,他穿着一双高筒靴,从矮矮的鸡舍钻出来,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我养鸡快4年了,去年合作社收入10万元左右。规模养鸡,一定要选好的场地,很多贩子来收鸡都要看看有没有放养,这样的鸡肉味道更好。”张良说。
除了背靠大山外,蜿蜒曲折的湔江绕村而过,河道漂流也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发展农家乐成为不少村民增收的渠道,杨中燕便是尝到甜头的第一人。她利用自家三层一底的小羌楼开起了羌寨第一家农家乐。为了让生意更好,杨中燕报名参加了培训班。“旅游培训帮助我们转变了观念,但我们毕竟是农村人,对发展旅游有想法没办法。”
如今的沙坝村,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羌族风情小楼错落有致,阡陌相连;四处飘溢着清新的深山气息,醉人心扉;一眼望去,青峰翠谷,绿意盎然。这里的村民在灾后重建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让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成为致富的推手,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经济日报记者 刘畅)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