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金沙江宛如一条碧绿色的缎带。 本报记者 张 双摄
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云南迪庆州普达措国家公园在淡季游客仍然众多。本报记者 曾金华摄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注重环保、安全。图为景区工作人员在山道铲雪。本报记者周 斌摄
大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图为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公司车间。本报记者 曾金华摄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澜沧江、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丽江市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于一身,虽然可以“靠脸吃饭”,丽江仍在费尽心思琢磨旅游等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理白族自治州着力推进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化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滇西北三州市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迪庆:生态立州促双赢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迪庆州直面困难,坚持打高原牌、唱生态戏、走特色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迪庆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杨勤政说。
迪庆州地处澜沧江、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47.4%。这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压力也不断加大。
1998年之前,砍伐森林资源是迪庆州发展经济的支柱,被称为“木头财政”,同时也是百姓收入的重要来源。“金沙江上浮满木头,顺流而下。”当地村民回忆说。上世纪末,国家实行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政策后,迪庆州经济和老百姓的收入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直面困难,迪庆州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开展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和防污治污等一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迪庆州全面推进“两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保护,落实湿地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生态效益和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试点,启动了“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迪庆”行动等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去年6月,迪庆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通过努力,迪庆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杨勤政说。
“守牢生态屏障门,把准全州发展脉”,这个概念不仅提高了各族群众生态保护的自觉性,而且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如今,当年的“砍树人”纷纷成了“护树人”“导游员”。迪庆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业、生物产业等蓬勃发展起来,农民致富增收有了新抓手。
迪庆吉顺集团董事长马志明经历了迪庆经济转型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下海”开始经营运输、旅游业。他说,当地投资开发了纳帕海景区,逐步整治马匹破坏草地、零散经营无序竞争等状况。附近村民除了能领到景区的补偿金,还可以在景区就业。“农民从砍木头到投身旅游业,唤醒了环保意识,深切认识到良好的生态就是自己的‘金饭碗’,从而主动保护生态。”马志明说。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开发建设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在这里,云杉、高山松等树木茂密,牦牛在草地间漫步,林间乃至路上不时闪现红脚鸡、松鼠,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32岁的格桑央初是附近洛茸村的村民,现在公园的小卖部当营业员,她的爱人在景区开电动大巴。“在景区就业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她说。
随着“生态立州”战略深入推进,迪庆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坚持“打高原牌、唱生态戏、走特色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特色产业,生态红利逐步显现,核桃、青稞、葡萄、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正在崛起,2015年全州生物产业实现产值42亿元。
酒业是迪庆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为生产具有个性的优质葡萄酒和青稞干酒,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迪庆德钦金沙江、澜沧江腹地建设了葡萄园、青稞基地。
“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葡萄园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紫外线强,对葡萄着色很有好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和打药次数。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种植了1万多亩葡萄,种1亩葡萄的收入可达4500元左右,带动了2000多户农民致富。”公司总经理舒世平介绍说,公司生产的“香格里拉葡萄酒”“大藏秘青稞干酒”广受市场欢迎,2015年产值达7亿多元。
“十三五”期间,迪庆州将积极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努力打造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的增长极。
丽江:改造提升供给侧
底子厚、品牌响、需求大、收入高,丽江旅游业从重数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改革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来丽江住一段时间。”
这句新鲜出炉的广告语,是丽江市委书记罗杰冥思一夜的成果,即将与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的旅游风光宣传片一起,登陆昆明机场,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
“住一段时间,这句话看上去很平常,却为丽江旅游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罗杰说。
丽江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于一身,共有旅游风景区104处,其中A级景区19家。2015年,丽江游客接待量3055.9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483.48亿元,是全市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即便是在旅游淡季,丽江古城的游客仍熙熙攘攘,玉龙雪山的索道客流量每天也有七八千人次,与旺季的最高限量差不多。
底子厚、品牌响、需求大、收入高,丽江旅游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琢磨供给侧改革呢?
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和仕勇提到了三个“紧迫”。其一,多年来,丽江旅游快速发展主要是靠游客数量拉动,想在3000多万人次的基础上,继续拼数量实现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其二,游客在丽江的平均滞留时间最高曾达2.4天,随着区域交通条件改善,游客逐渐向周边扩散,在丽江的滞留时间已缩短为1.98天;其三,去年人均游客消费800多元,虽为全省最高,但主要是景点门票、古城维护费,再加上几个大的演艺节目购票,真正花在餐饮住宿上的钱并不多。
“因此,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挖掘消费潜力,改善消费结构,创造消费需求,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仕勇说。
供给侧改革潜力几何?从丽江的文艺演出市场可见一斑。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丽江先后推出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和《丽江千古情》等4台民族文化演出产品。多年来,这些演出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各自经久不衰。去年丽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6.8亿元,增长10.5%,占GDP的比重约为5.8%,在全省名列前茅。
3月的一个晚上,《丽江千古情》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从泸沽湖女儿国的浪漫柔情,到木府辉煌的盛世欢歌;从马帮传奇的惊险悲壮,到殉情传说,精心的舞蹈编排加上高科技的舞美呈现,让观众惊喜连连。
河北游客贾丽娟说,“这场演出票价280元,不便宜,可是看得过瘾。丽江有很多演出可以看,我们明天去玉龙雪山,想再看看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这两场演出一场在室内,一场在室外;一场是专业演员表演,一场是群众演员参与,风格肯定不一样”。
创造新产品,引领新需求,培育新市场,这正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依循这一思路,围绕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丽江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着棋落子。
提升游客结构,丰富国内航线,培育国际航线,成功申报为口岸机场,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来丽江旅游;丰富产品业态,引导游客从单纯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康体转变;创新服务载体,刚刚上线的“丽江云旅游”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将实现旅游营销、信息服务、行业监管等服务的智能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市场主体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在玉龙雪山的索道等候区,记者看到,游客们井然有序。玉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正彪介绍说,“过去乘索道也是排长队,闹哄哄的,秩序乱,体验差。我们去年上线了电子票务系统,游客可以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乘坐索道的具体时间”。
索道服务的这个小改变,既节省了游客等候时间,优化了观光体验,也改善了景区秩序,并为进一步发展智慧旅游埋下了精彩的伏笔。见微知著,供给侧改革将为丽江旅游业带来新的跨越,值得拭目以待。
走吧,去丽江住一段时间。
大理:苍山洱海竞芬芳
为把资源和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理将特色花卉产业作为全州十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进行扶持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滇西交通枢纽。近年来,大理着力推进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化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为把资源和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特色花卉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全州十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进行扶持。”大理州农业局局长李跃兴介绍,2015年全州花卉园艺总种植面积13.93万亩,较2014年增加12.18%;花卉综合总产值达66.07亿元,同比增加2.87%,花卉产业已成为大理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在茶花品种繁多、艳丽缤纷的苍山植物园,戴着草帽的李奋勇放下手中的修剪工具,向记者介绍了他多年来培育茶花的经历。作为云南远益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痴迷茶花20多年,投入上亿元破解茶花快繁难题,致力于特色花卉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生产。如今,该公司有国家授权的云南山茶新品种4个、高山杜鹃新品种3个、申报并已经公示的高山杜鹃新品种2个。“公司给农户提供苗木,由农民种植、公司回收,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1平方米的产值达一二百元,形成‘家家养花’的家庭经济模式,带动了百姓致富。”
从2008年开始,大理州以“政府主导、协会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的方式,成功举办了8届中国(大理)国际兰花茶花博览会,推动了大理花卉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花卉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渐形成。以花卉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逐渐发展壮大,2015年全州实现花卉加工产值4523万元。以休闲观光、体验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以张家花园、大理云海芳草、云上花海等为代表的花卉旅游迅猛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发展态势。
大理云海芳草农业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王立为介绍说,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项目在去年建成后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目前每天游客达三四千人,公司还准备开发精油提炼、干花、饮料食品等产品,预计可带动四五百人就业。
“大理核桃栽培历史悠久,不仅是我国南方优良核桃品种‘漾濞核桃’的原产地、主产区和重要商品出口区,还是新疆核桃和美国山核桃适宜引种栽培区。”大理州林业局局长程永标介绍,2015年底,全州核桃面积已达1015万亩,产值73.89亿元。
如今,全州50吨以上的核桃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加工的核桃果、核桃仁、核桃乳等产品远销国内外。“为了实现核桃深加工,公司2014年投资2000多万元生产核桃乳,每月能向农民收购约200吨核桃。”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古继芳说。
洱海流域是粮经作物和畜牧业养殖的主产区,每年产生畜禽粪便近250万吨,极易成为污染源。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近6亿元,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生产生态有机肥,每年使160万吨牛粪变废为宝,削减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在该公司上关收集站,村民杨新烈高兴地对记者说:“没想到牛粪也能卖钱,现在我每天卖牛粪就能有二三十元的收入,村里环境整洁了,也不会污染到洱海了。”
通过绿色发展,大理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和17.7%。(采访组成员:经济日报记者 张曙红 周 斌 张 双 曾金华 执笔:张 双 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