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康县:乡村游风生水起 脱贫路渐行渐宽

2016年05月23日 15: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陇南5月23日讯(记者牛新建)5月19日,康县白杨乡桂花庄村的“金桂人家”农家乐又迎来客满的一天,7、8张桌席的午、晚餐被来这里的游客预订一空。农家乐的经营者王社宝喜笑颜开。

  白杨乡桂花庄村,位于康阳公路47公里处,因村内有一颗1500多年的金桂树而得名。王社宝是陇南市武都区蒲池乡陈家山村人,他告诉记者,4年前他来康县旅游,来到被青山绿色包围的桂花庄便喜欢上了这里,并萌生了开农家乐的念头。但由于当时村里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游客生活不是很方便。直到2014年,桂花庄村因美丽乡村建设通了水泥路、自来水,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王社宝便租了当地村民的一院房子进行整修,办起了心仪已久的农家乐,两年来收入已过百万。

  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康县着眼于解决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提出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打造整县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工作思路,5年来,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的大扶贫工程成效显著,该县整合各类项目资源,一次性解决村上路、水、电、房、产业等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心中惯有的贫困乡村“脏乱差”的印象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天蓝地绿、村美院净”。目前,已建成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262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使得3..6万户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梦。

  发挥资源优势 美丽乡村遍地开花

  被誉为“陇上江南”、“陇上西双版纳”的康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景优美,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这里许多农民的收入仍在贫困线之下。

  怎样改变贫困面貌而不辜负这大自然赐予的美丽?

  “近年来,我们发挥康县生态比较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力求做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了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旅游发展的‘三部曲’,全县呈现出了环境美、产业美、风尚美、传承美的新景象。”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说。

  记者在康县长坝镇花桥乡看到,这里,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青瓦、红檐的新农村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青山绿水间。曾经的乡村泥路已被干净的水泥路取代,沿着整洁迂回的乡村水泥小路,路边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三人一堆,五人一群的老人们煮着罐罐茶,闲唠家常;顽皮可爱的孩童在新修建的农村文化广场里嬉戏,城市体育和全民健身项目,几乎全都罗列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村庄里的小商铺也学起城里超市的管理模式布局,分类有序的日用生活百货应有尽有。2015年花桥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在康县岸门口镇严家坝村,这里的风景美丽地宛如一幅山水画。74岁的李如堂,站在家门口的千年银杏树下,脸上挂着笑容,眼前的这一切,让他觉得很享受。而在改造之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环境卫生也不好,垃圾胡乱丢弃,一点都谈不上美丽。李如堂和许多村民一样,希望这样的居住环境有所改观。但在政府真正开始改造的时候,他和村里人又有种种顾虑,都不希望因为改造,被拆房、被占地和多花钱。

  “群众的担心,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坦言,他能理解群众的担心,建设美丽乡村的出发点是为了农村群众生活更幸福,必须顺应群众需求,尊重群众意愿。

  在改建过程中,因为要修建银杏广场,李如堂家几间堆放杂物的旧房子被拆掉,但是他毫无怨言,他觉得他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在硬化村里的道路时,也占了个别村民的地,但是谁也没说不同意,路通了,大家都受益。

  风貌改造也要花钱,但在政府每户补助4000元的基础上,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家经济情况,投工投劳,实际花费并不多。“得到了群众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李廷俊说。

  花桥村和严家坝村只是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350个村已经建设美丽乡村262个。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康县不搞一刀切,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不搞大拆大建,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的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在建设美丽乡村基础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发展乡村旅游大产业,整体带动了该县农村发展的大变化,使3.6万户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梦,占农村4.7万户的76.6%,惠及贫困户10909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7%,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康县美丽乡村的建设,或许能给和康县类似的西部其他欠发达县区带来启示,更好地探求未来乡村发展之路。

  创新扶贫模式 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5月21日,在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召开的甘肃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上,陇南市市长陈青表示,一直以来,陇南全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和“百村千户万床”工程,着力打造了一批自然生态、文化体验、养生养老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而康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群众的增收致富,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白杨乡桂花庄村贫困户李兴成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我一定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他说:“家乡建设美丽新农村,环境改变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我种的菜、挖的山野菜还有自己酿的‘二老壳’白酒现在都交给旅游公司和农家乐,今年还贷了扶贫款种中药材天麻,再加上卖出的“桂花蜜”,今年的收入能达到5、6万。”

  记者采访得知,为带动旅游项目开发和农特产品销售,将农户真正融入产业发展中,长坝镇花桥村以“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模式,打造的集乡村养生、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培训服务中心、集散基地和房车营地,使260多名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该村已辐射带动发展了5家农家乐和14家农家客栈,贫困户通过务工年收入就能达到2万多元,并通过提供土鸡、蔬菜等原材料再增加收入5000多元。一村带一片、一片带全镇的就地城镇化效果已显现。

  回乡创业青年史德义是土生土长的康县凤凰谷村村民,在家乡还没有搞美丽乡村建设前为了生计把一岁半的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和妻子辗转深圳、浙江、上海打工,直到7、8年前在上海找到稳定的工作才结束了到处打临工的生活。2013年冬,史德义从上海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萌生了在家创业的念头。

  “虽然在上海已经从一个小工做到了主管的位置,夫妻两人的月工资将近有2万元,可是看到年迈的父母和眼巴巴想念的孩子,还是决定不外出了。”史德义说。他在与村支书沟通后,在该村双联单位陇南市委组织部和陇南市旅游局及城关镇等部门共计15万元帮扶资金的帮助下,加盖了自家二层小楼,开了家名为凤凰谷云狮客栈的农家客栈,同时成立了凤凰谷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史德义告诉记者:“凤凰谷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现有9家农家客栈、3家农家乐和1家农土产品电商销售中心,进行统一收费、统一管理运营,38名员工都是本村村民,实行股东1:1分红政策,公司去年8个多月毛收入有140多万元,发放分红和奖励资金92万多元,其中19户贫困户每户都从集体股份中分得3000元。今年两个多月的营业收入已将近30多万元。”

  截至目前,凤凰谷村创新的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已经带动了村上100多户群众收益,让更多群众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生活,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既为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也为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获得了红利。

  在扶贫攻坚如火如荼的康县,绿水青山已成为山区群众的最大红利,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养育了一方百姓,造福了千万农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孕育出的生态扶贫之花,正在康县结出令人振奋的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