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日前正式出台,医疗成为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先行者”。京津冀三地在医疗领域该如何延伸优势互利共赢?近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等单位举办的京津冀地区医疗协同医院院长论坛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医疗工作者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探讨。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69%是北京本地病人,31%是外地患者,而外地患者中来自河北的最多,每年就超过820万。从数据看,三地每位医生日均诊疗人次中,北京和天津基本持平,而河北仅是两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河北不仅要增加医疗资源配置,更要提高诊疗效率。”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雷海潮说。
为实现由“被动输出”转为“主动疏解”,北京市采取了相关措施。据介绍,目前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六区,今后,北京城六区中,东城和西城将不再批准建立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再批准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总数和建设规模;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五环内禁止新建综合性医疗机构。“除了对北京市区内的资源进行疏解,还将规划和启动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技术协作、组建集团和联盟以及委托管理等合作形式。目前北京有100所左右的医疗机构与河北200所医院建立了对口联系和支援。”雷海潮称。
三地医疗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减轻了百姓就医负担。“三地从2015年年初推动检验结果互认,现在已有166家医疗机构互认检验结果,包括生化19项、免疫3项、血细胞5项等,不仅方便了群众,也节约了大量医保基金。”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副主任申长虹说。
据介绍,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制订了2015至2016年协调发展具体行动计划,包括联合推进医师和护士在三地电子注册并共享信息,互认资质;药品招标方面的政策协调一致,推进区域的联合采购,形成更好的招标价格;建立京津冀三地共享的影像诊断中心;建立京津冀三地就诊预约渠道和转诊制度等。
不过,三地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例如京津冀三地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水平差距较大。此外,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之后,药品集中采购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按现行的招标办法是以省为单位,协同发展是否要过渡到以区域为单位,以区域为单位是否要统一招标采购平台?由此看来,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任重道远。(经济日报 记者 吴佳佳)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