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河南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将达海绵城市要求

2016年07月15日 08: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郑州7月15日讯(记者夏先清)入夏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连续遭遇强降雨,不少城市发生内涝,市民被迫“看海”。如果将城市规划建设成海绵型城市,降下的大部分雨水能够收纳,少雨的时候又能排出以供利用,城市内涝和地下水缺乏并存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日前,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该省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都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能收纳70%以上的降雨。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郭风春说,要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城市排水排涝基础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生态水系、绿地系统、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海绵型小区和单位建设等。按照规划,今年年底前,河南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要完成建成区直排污水截污纳管工作,建成1条以上海绵型生态水系;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主要河道完成生态改造。河南相关部门表示,海绵性生态水系不能再蓄死水,应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水系连通,严禁随意侵占填埋水体,逐步改造渠化河道、修复受损水系。

  “目前的城市河渠有不少存在河槽和河床硬化的现象,致使水体得不到净化,无法涵养水源,到最后成为死水甚至臭水。海绵型生态水系,则是通过尽量接近自然的生态水系,来实现水的循环流动。”郭风春说。

  城市里的绿地不少,但为啥蓄不住水?专家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绿化带高于道路的设计,致使绿化带内的雨水大部分都流到路面上,成为径流流出市区。“海绵型绿地的建设理念,便是通过使绿地低于道路水平线,尽量多地蓄积雨水。今后,河南省各地在建设公园绿地时,需因地制宜建设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提升公园绿地对雨水的滞蓄和净化能力。”

  按照海绵型城市要求,现有绿地系统将实施改造。“单位和居住区现有绿地也要按海绵城市标准改造,每年改造量不低于现有绿地的10%;公园绿地每年改造量不低于现有绿地的20%。”郭风春表示,新建公园、绿地将全部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记者注意到,河南省各地将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已建道路和广场可通过路缘石(俗称路牙子)改造和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新建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使用透水铺装,新建广场采用下沉式布局配套雨水调蓄设施。既有道路和广场海绵化改造随改造计划实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地面面积不低于40%。”郭风春介绍,各类新建住宅小区和各类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型城市建设要求,老旧小区改造同步考虑海绵城市建设。

  不仅如此,河南省还鼓励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

  目前,河南省住建、财政、水利等部门正在全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已确定许昌、濮阳等8个城市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河南省财政将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