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宁:在青山绿水中追逐脱贫梦

2016年09月27日 1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游客在崀山镇崀芴村蒋家滩丹霞花海拍照留念。

  湖南新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474个行政村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劳作在青山秀水之间,至今,全县重点扶贫的144个村,共8万贫困人口仍然在山区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

  最近,记者来到新宁调研采访该县的精准扶贫情况,县委书记秦立军告诉记者:“要让全县144个重点扶贫村共8万贫困人口,在2019年前,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关键是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重点是打牢产业扶贫基础。”

  他还告诉记者,经过近年的探索,新宁找到了独具新宁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径:“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上,依托生态特色树品牌;经营方式上,依托生态规模提效益;农村建设上,依托生态优势建新村。”

  记者用3天时间对全县精准扶贫的典型“崀山模式”进行调研,认为新宁县全县推进的“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生态;在生态产业的发展中保护生态”的山区精准扶贫的路径走得准、走得稳。

  2010年8月2日,中国丹霞·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年来,新宁县围绕“旅游立县”发展战略,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突出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补偿,崀山景区面貌焕然一新,精准扶贫稳步推进。

  生态补偿助推扶贫

  崀山128平方公里的景区建成了规范完备的标识系统,实施“春花秋色”林相改造工程。租用荒山、荒坡500余亩,投入资金350万元,采购栽种各类苗木约8万余棵,景区绿化面积提高到81%,保持了景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原生态。同时,依据千亩油菜花、万亩脐橙花产品和初具规模的石田村200多亩薰衣草、玫瑰谷100亩玫瑰花与竹筒酒、瑶王宴等旅游特色,以“春花秋实”,“脐橙花开、浪漫崀山”,“浪漫崀山、瑶王盛宴”为主题,精心打造“歌山花海,浪漫崀山”品牌形象,生动展示瑶乡特色文化,成为崀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原住居民是世界遗产的“第一主人”,景区要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改善原住居民的生产方式,帮助他们早日脱贫。为此,县财政于2010年起,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切块预算安排景区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00万元,并逐年增加该项费用,用生态补偿的方式为林农增加收入;并通过大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等燃料改革工程,初步推行生态农业;在解决景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方面向原住居民倾斜。规定景区摊位经营、卫生保洁、护林防火等岗位必须在原住居民中安排,景区管理岗位原住居民比例占50%以上。

  今年,县政府还投入三千八百万元,对崀山辖区两个镇34个村共2935户危房改造实施整体推进,形成了崀山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生态优势夯实产业

  已是瑟瑟深秋,但走进新宁县崀山镇崀芴村蒋家滩丹霞花海中,仍见艳丽的花朵随风摇曳,来自深圳的“粤三农”公司总经理吴存斌,在崀芴村200多亩流转土地上,连片栽种百日草、格桑花等观赏花卉。目前,百日草花开正艳,每天观花赏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几年,新宁县抓住国家扶贫政策和土地流转的政策机遇,立足农民土地资源,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将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崀山镇境内共流转土地 1340 亩,连续3年实施“春花秋色”工程,租用景区贫困村荒山荒坡500亩,栽种各种花卉苗木,约3000农民群众获得收益,其中贫困人口约 150人。

  崀山村戴顺友2009年春节从外地回家,经多方考察,认为依托崀山旅游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大有可为。在2010年他与学农的哥哥戴润平在崀山镇承包了800多亩地,合伙成立新宁县润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又成立了新宁县窑市种植专业合作社。

  崀山镇政府有一个农场,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管理,土地荒芜,准备出租。他前往农场考察后签下30年的租赁合同。种植了特色杨梅、有机蔬菜,葡萄及葡萄酒酿造,发展林下养殖。并在2015年初投入200多万元并购了当地的宝丰脐橙园艺场,建立了他自己的品牌“戴先生”和“崀山人”。如今,这家以农业为载体的现代生态观光庄园,解决周边就业人员280多人,带动周边农户4个村2000亩签约种植及回收,直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120万元。

  “以前,我们老百姓自己种的水稻最高只能买到2块多钱一斤,经过合作社土地承包,有专家的技术指导,同样一块地水稻产量高出好多呢,还以原来两倍的价格回收粮食,真的太好了!” 崀山镇船形村村民老陈望着眼前即将收割的沉甸甸的稻穗,脸上笑开了花。

  湖南崀山绿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新宁县万泉种养专业合作社、新宁县船形村种养合作社进行合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设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确保土地流转模式的有效进行。目前公司土地流转2000亩,稻谷按国家粮食部门收购价格标准的2倍进行回收。

  崀山的产业主要是脐橙、花卉、铁皮石斛等特色种植业。景区境内的石田有刘氏两兄弟是采药世家,以前经常在悬崖绝壁演示采仙草的绝技供游客观赏,后来发现野生的越来越少,而市场行情却不断看涨,于是在县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取回野生铁皮石斛种子进行培植,实现了大棚式、规模种植,使仙草成为助推群众脱贫的致富产业。

  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内陡峭无比,冬寒夏旱。除却地衣与藓类,鲜有他物。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却分布着野生铁皮石斛。刘叙勇、刘叙武兄弟野外采集铁皮石斛,成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他俩依然沿袭最传统的方法采药:用麻绳打好一个三角形的结,包住整个臀部,然后把绳系在山顶的树干、石头上。如果山顶荒无一物,那么就让一人坐在顶端,把绳的一端系于此人腰间,另一端系在采药人身上。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铁皮石斛被誉为“九大仙草”之首,崀山优美的生态环境较好,是种植铁皮石斛的天然宝地。近年来,新宁县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现在已有种植面积200亩左右,是湖南铁皮石斛种植面积最多的县。 在崀山脚下,75岁的老人何烈熙在自家院落后的坡地上种植了300平方的铁皮石斛,每年能给他带来纯收入将近4万元。

  “我们是从山上取回野生的仙草种子,经过人工育种后,再把它移植到悬崖峭壁上,回归自然的本性。”刘叙武介绍说,一包野生的种子可以培育4万株幼苗。

  崀山镇石田村三组的何太平决定放弃轻车熟路的建筑业,回乡投资180万人工培育铁皮石斛,如今20个大棚已初见规模。

  新宁特有的生态造就了野生崀山铁皮石斛,通过生态保护性的人工栽培,获取种子繁育苗木,这为崀山铁皮石斛生态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优质种源条件。根据“铁皮石斛与铜皮石斛森林立体原生态栽培实用技术研究”项目组实验基地建设的经验,每栽培一亩床式铁皮石斛的投资是8万元,在第三年以后每年最低产出铁皮石斛鲜品200公斤,按与湖南龙石山公司签订的最低保护价600元/公斤计算产值12万元,每年的纯利润是10万元,可以连续产12年以上,种一亩铁皮石斛的总产值是144万元,总利润是112万元。若在新宁发展栽培1000亩铁皮石斛,只要投资8000万元,三年后每年的产值是1.2亿元,每年的纯利润是1个亿。

  据湖南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首席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蔡光先介绍,铁皮石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抑制肿瘤等药效。湖南省将铁皮石斛产业化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崀山仙草”将变身“植物黄金”,生态产业必将造福广大群众。

  生态旅游拓展就业

  今年8月,崀山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单位。该县将“乡村旅游”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让当地村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漂亮姐,漂亮妹,首饰打扮样样齐,今日漂流龙王笑,明天爬山百鸟鸣……”在芙夷江边的溪水码头,一声声清脆爽朗的山歌令游客神驰向往。唱山歌的是船工陈杨,54岁的他,家住崀山镇水溪村7组,在这里撑船已经20多年了, “叫我不撑船,还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崀山镇水溪村8组50岁的陈贻芸,与陈杨是同一时间进入公司,二人志趣相投,每当撑同一艘船时,一头一尾,一唱一和逗得游客哈哈大笑,有时候被游客称作“芙夷双雄”。“我每天都在渡天下人,就算寸步不离船,也知天下事,也识天下人。”

  在崀山辣椒峰景区的骆驼峰,游客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万丈悬崖上,一位中年男子身贴绝壁,像“蜘蛛人”一样快速攀爬,场面惊险、刺激,引得胆小的女游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呼。这位攀爬在崀山绝壁上的中年男子叫刘锋,他并不是在表演特技,而是在景区清理日常垃圾。

  刘锋是崀山镇石田村人,以前常在周边深山和悬崖绝壁上攀爬采药和砍树。2010年8月,景区聘他当了一名特殊的清洁工,专门负责悬崖绝壁上的垃圾清理,他从“砍生态”变成了“护生态”。自此,每天上午8时开始,他便与两个帮手一道,沿着景区的游道,寻觅清理着撒落在悬崖绝壁上的垃圾。月收入1000元左右,刘锋说:自己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过去是个贫困户,靠砍卖自家山上的树木过生活,崀山风景区建起来后禁山了,家里的树木每年有补贴,自己又在景区上了班,妻子到东莞打工,收入也不错。“崀山有今天,我感到自豪。能为景区做些事,我感到光荣。”

  “不尝不后悔,尝了不买一定后悔……”9月19日,从崀山八角寨下来的游客,被景区摊点一瓶辣椒酱的香味深深吸引,来自安徽的游客李子华忍不住品尝一口后,连连称道,当即就带走了5瓶。

  这个摊点的老板叫李海容,2008年以前一直背井离乡,四处漂泊。2012年4月,看到崀山的旅游业越发壮大,就在景区租了摊位卖米粉、小吃。到秋季,看到父母种的海椒吃不完,烂在田地里非常心痛,她就把海椒做成辣椒酱,放在米粉和小吃里,给客人做配料吃。有一次游客在吃完米粉后建议说:“你家的辣椒酱比米粉还好吃,要是能打包带走就好了。”

  李海容灵机一动,与丈夫商量后立即就把辣椒酱分成小瓶、中瓶、大瓶进行装瓶包装,并在瓶上印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及联系电话,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果想再次购买,只要微信一联系,辣椒酱就会快递到家。

  “我以前微信只有三四十个人,通过买辣椒酱,现在有三四百个好友了,游客把我的辣椒酱带到了全国各地。” 随着辣椒酱的畅销,带活了村里亲友的海椒、配料姜蒜的种植和米酒的酿造。

  生态旅游就业成为增加贫困人员收入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扶贫方式。到目前为止,崀山镇旅游从业人员近800人,景区建立了78人的保洁队伍和26人的保安队伍,安排船工60余人、护林员40人、景点营销人员80人、摊点服务员200人,农家乐就业人员达300余人,另外还安排有挑夫、导游、马夫等岗位,有力的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景区村脱贫致富。

  生态建设美了乡村

  贫困山区危房多,脱贫必须先治窝。据介绍,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农村危房改造省级整体推进示范项目区覆盖该镇17个村,项目区内共有危房2224户,无房户31户。其中危改新建729户,修缮加固并风貌改造1526户,新建和改造农房合计2255户,该镇的示范点及重点线路的修缮加固户已在7月全面完成,其他村的一般户建设、困难户、扶贫建档立卡户与D级危房户、无房户建设在8月也已全部竣工。完成率、入住率实现两个100%。

  “以前住在土房里,冬不遮风、夏不挡雨。现在我们赶上了好政策,要不是这‘精准扶贫’,我们都住不上这干净漂亮的砖瓦房,看在正在兴建既将完工的新房,我心里如同这新房子一样敞亮!”崀山镇石田村6组贫困户屈孝明一说起农村危房改造,总是忍不住晒晒眼下的幸福生活。

  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2015年10月,湖南省住建厅将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列为全省第二批农村危房改造省级整体推进示范项目以来,该县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同时,针对崀山风景名胜区原住居民多 、民房改造任务重的实际情况 ,将崀山风景名胜区和崀山世界自然遗产108平方公里范围分为民房禁止建设区 、民房控制建设区 、集镇建设区;在周边区域内,则全面开展引导农户规范建房工作,让农村居民在新房建设中合理选址、科学设计、节约土地并节减成本,做到对新建农房风貌进行有效管理,彰显了景区民居改造的特色,项目重要点、线到处都是 “白墙抱红柱,青瓦染素云”的峒瑶民居风光,与丹霞赤壁交相辉映。

  白墙、红窗、古朴的阁楼……一栋栋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楼,让人耳目一新。

  安心助学点亮希望

  “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针对扶贫工作中重要一项扶贫助学,新宁县委、县政府立下铮铮诺言。

  今年5月中旬,新宁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出台了《新宁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并且对贫困家庭各个学段的学生建档立卡,着力构建覆盖全县所有贫困乡镇教育发展的扶持工作机制,保障村适龄儿童少年优质教育资源,确保贫困学生都能上学。争取到2020年,所有贫困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全面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

  同时让有接受职业教育需求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获得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确保贫困家庭稳步脱贫。该县还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年1250元,对普通高中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平均资助2000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采访贫困学生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们尽管家庭困难,却刻苦勤奋、自强不息。

  在爱心助学的路上,除了政府的关怀,还有社会志愿者把满腔的挚爱给了贫困的山区学校和贫困家庭的孩子。

  9月5日,浙江大陆控股集团董事长陆关祥再次来到崀山镇陆楠中心小学,向该校捐资200万元修建一栋新教学大楼,并再次新添了800套课桌,并为学生配置书包、文具、校服等学习用品。早在2007年陆关祥就为陆楠中心小学无偿捐资140万元,修建了现在的陆楠教学楼,并于2009年配置了800套全新的课桌。当年还无偿捐助了32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2500元。他每年还亲自上门走访贫困生,看到特别贫困的家庭再捐助2000元每户。数年来,陆先生为贫困生捐助资金高达30万元。据悉,该集团自2006年以来,先后在新宁捐资420万元,除崀山陆楠教学楼外,还修建了四所学校,长期资助这些学校60多名贫困生,资助黄金乡10名代课教师。先后为四所学校配置课桌2550套,为贫困学生捐赠书包、文具、校服1000套。

  深圳泽天集团董事长王辉平2009年来无偿捐助该县贫困生34名,每人每年1200元资助金。几年来,捐助资金累计30万元。“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好事容易,但一个人一辈子把一件好事坚持做下去很难。”但他一做就是7年,还将有更多个7年。

  资助一个孩子就是孕育一分希望。对于贫困山区来说,扶贫先在扶志,扶志贵在扶智。目前,新宁县在精准扶贫中探索的“扶贫扶志扶精神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长!”(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麟)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