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乡实施一系列扶贫措施,增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图为村民蒋国安一家在旧居和新居前合影。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上海1998年开始对口帮扶云南。20年来,沪滇帮扶合作由刚起步时上海单向帮扶云南,拓展为在对口帮扶框架下沪滇双向互动、实现共赢,由最初政府间的援助,拓展为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为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
只要云南有需要,上海便竭力援助,改善民生事业,注重产业带动,打造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上海1998年开始对口帮扶云南,重点援助云南文山、红河、普洱、迪庆4州市,上海14个区结对帮扶云南26个重点县。20年来,沪滇帮扶合作由刚起步时上海单向帮扶云南,拓展为在对口帮扶框架下沪滇双向互动、实现共赢,由最初政府间的援助,拓展为包括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爱心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为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90%援助资金投向基层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年来,上海累计投入援助云南资金38.1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近8000项。截至目前,2015年度及其以前的各类项目基本完成,2016年度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援助资金及时到位发挥实效,上海牢牢把握资金与项目向基层倾斜、向贫困一线倾斜的原则,90%资金投向县以下基层,主要覆盖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片区、石漠化地区和迪庆藏区30多个重点县,解决特困地区发展短板和特困群众迫切之需。
上海帮扶援助资金的重点用于整村推进、新纲要示范村为主体的扶贫项目,实施了4000余项,促进整乡规划、整村推进、整片区开发。多年来对口帮扶地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6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受益群众150万人。
与此同时,上海和云南帮扶合作不断创新机制,开辟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新路,最典型的是上海与云南共建的新型对口支援开放性服务平台“云品中心”,去年9月在上海月星环球港正式“起航”。这是沪滇两地政府为了推进“云品入沪”工程,共同创建的汇聚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开放平台,旨在为云南农特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提供质量品控、物流仓储、结算融资等服务。
普洱东贸农林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赖启明说,“初次来到上海,我们带来的产品是云南本地六大名鸡之一的镇沅瓢鸡,产品质量过硬,受到上海市民欢迎。上海市场空间大,我们希望把更多好产品带到上海来”。据悉,“云品中心”已成功孵化部分云南企业,入驻“云品中心”的文山三七、红河米线、普洱石斛等产品都已完成了线上营销、品牌打造、包装改良等孵化程序,顺利进入上海市场。
目前,“云品中心”平台已集聚上海各类采购商近500家,云南各类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近千家,云南还积极组织迎春博览会、农产品推介会,与上海合作开通“携手网”等,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最新签署的加强沪滇对口帮扶与重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中,再次明确沪滇双方将合力推进“云品入沪”工程,为云南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供销对接和孵化服务。
着力改善民生事业
上海财大老师牛文光去云南元阳县挂职副县长期间,分管教育文化。他遍访学校,包括散落在乡镇的200多个教学点。他和同事们争取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553万元资金,为其中39个教学点盖食堂、修厕所;联系了上海教育超市,每卖出一瓶可乐就会有1毛钱进入帮扶“蓄水池”,拿着半年存下的10万元,购置电脑、篮球、排球、羽毛球,发到各个学校。当地百姓都说,“上学有困难,就找牛县长”。牛文光说,“我们一起来挂职的上海高校老师都愿为这里多做些事”。
83岁的普伟兰不慎摔倒致骨折,儿女们听说县医院来了一批上海专家,赶了28公里路把老人送去,上海东方医院的骨科专家马敏为老人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5天后,老人就在马医生的搀扶下进行康复训练了。普伟兰的小女儿说,“在县级医院能遇到上海专家,是我妈妈的福气,也是大姚人的福气”。近年来,东方医院先后派驻云南楚雄州大姚县人民医院9批专家共46人次,院长刘中民还多次带领医疗及管理团队,实地援建楚雄州人民医院。
上学难、看病难,是贫困地区的突出难题,也是影响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20年来,上海发挥教育卫生资源优势,以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强对口支教援医工作,推动云南贫困地区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
为了加强教育扶贫,提高教育质量,20年来,上海先后派出1300多名教师赴滇支教,帮助当地培训教师10万多人次,推动两地各类学校结对共建,帮助受援学校完善功能设施,让更多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提高了自身素质。
为了加强医疗扶贫,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上海28家三级甲等医院与云南28家州市、县级医院结对共建,帮助建设重点学科,培养医疗骨干,改善软硬件设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援建一批标准化卫生院(室),满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上海还坚持面向基层,突出实用技术,帮助云南培训规划、工业园区管理、城镇化建设等紧缺人才,支持基层乡镇、村组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5万多人次。上海建立的白玉兰远程医学网提供远程培训、技术推广和医疗会诊,累计培训医护人员10万余人次,远程会诊5000多例。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年间,上海利用自身优势,根据云南实际,已累计实施沪滇经济合作项目近2000个,实际到位资金646亿元,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光明食品、金茂股份、上实发展等一批大企业纷纷在云南投资,实现了由单一技术转让、营销合同向以资金为纽带的并购重组、技术协作,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发展。
20年间,上海共投入产业帮扶资金4.44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58项,培植了以光明集团云南石斛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探索了新形势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和产业帮扶新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单一产业培植到发挥优势、规模发展的特色农业扶持的转变。
上海实施“沪企入滇”带动脱贫,依托上海光明、医药、烟草、纺织等上海市属国有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产业园、原材料基地、设立分支机构等,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帮扶模式,帮助贫困农民提高种养殖收入。
上海还试点“小额信贷”金融扶贫。2012年以来,在云南省富宁县开展“小额信贷”扶贫试点,投入资金1000万元,协调中国扶贫基金会配套1000万元,探索财政援助资金长期滚动使用机制,以服务社名义开展“小额信贷”等业务,累计发放贷款6500多万元,覆盖12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近4万人。
为了发展云南的“打工经济”促进当地农民就业,上海加快就业援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招聘活动、技能培训、上岗服务、后续跟踪一条龙服务,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和异地就业,目前云南在上海就业人员已超过10万人。
上海还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两地人员交流培训,强化扶贫智力支撑。上海采取云南来沪办班、组织专家赴当地讲学、挂职进修等方式,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建功立业,努力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上海特别支持两地干部双向交流,20年来共帮助云南培训各级党政干部超过10万人次,300多名处、科级干部在沪挂职实习。上海先后选派援滇干部10批153名,既促进了当地工作,也带回了云南干部群众艰苦拼搏的精神。(经济日报记者 沈则瑾)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