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9岁的赵可志,是河南省郸城县宁平镇梁庄村村民,2012年因心脏病手术,几万元的手术费使家庭一度陷入贫困。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帮扶下,赵可志和妻子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并到村里高效农业种植园帮工,仅去年一年就实现收入2.8万元。
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的郸城县,属革命老区,是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和互相支撑的扶贫格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取得精准脱贫的明显成效,2015年底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3.5万人减至9.2万人,贫困人口率降至10.3%。
郸城县通过摸底,精确识别贫困农户和贫困人口,并对致贫原因进行科学分类,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扶贫。今年年初,该县抽调339名县直机关和重点企业干部,到贫困村开展驻村扶贫,实现了130个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做到每个贫困户制定一个帮扶计划、确定一个增收项目、落实一个帮扶人员,并将扶贫攻坚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建立脱贫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定位器”和“铁抓手”。郸城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因事而异地对接科技、资金、项目等。他们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抓手,在贫困乡村集中连片开发高标准粮田近60万亩,带动流转土地面积32万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技术”等模式,带动30余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帮助7万余贫困农户实现脱贫;以扶贫项目资金为载体,带动贫困村、贫困农户发展种养加特色产业。今年以来,已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个、到户增收项目11个、科技扶贫项目3个,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覆盖贫困农户2000多户,直接受益贫困人口8000多人,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县有产业集聚区、乡有工业园、村有加工站点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设立乡村车间58个,吸纳8000多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郸城县还充分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年来,已完成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30多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万人。(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 通讯员 刘 杰)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