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太昊陵庙会:春天里的民俗盛宴与百姓联欢

2017年03月02日 13:24   来源:CE.cn   

  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杨柳抽丝、桃梨吐蕊之时,河南周口淮阳的太昊陵庙会,就像澎湃的春潮,在豫东南大地涌动。而此时的淮阳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与其他地方不同,这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最繁荣的时候,因为这里正上演着一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盛宴和八方百姓的大联欢。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是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是创造华夏文明的摇篮。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人民为纪念伏羲的功德,春秋时期就建有陵庙,相聚于此,祈求风调雨顺,渐渐庙会延续至今,更加红火,热闹非凡起来。

  “太昊陵庙会为我们四川竹琴提供了这么大的展演平台!我们这一帮传承人又少了份担忧,更有信心了…… ”2月27日,在第八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遗展演现场,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竹琴的代表性传承人牟丽娟演出一结束,面对记者高兴地合不拢嘴,一直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这是他们第一次演给这么多人看!

  古老的约定,春天的盛会--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其渊源之久、声势之大、会期之长,堪为“天下第一”。高峰期,单日游客曾达825601人,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被称为中国最“牛”的庙会。

  当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随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祭典的开启,一年一度、为期一个月的太昊陵庙会拉开了序幕。

  走进太昊陵庙会,在羲皇文化广场,该县特色旅游商品--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正讲着普通话,和游客交流,忙得不可开交。

  “凭借太昊陵古庙会,我们不仅传承了这门老手艺,也都能大赚一把,景区内外卖的泥泥狗等纪念品几乎都是我们做的。”许述章自豪的告诉记者。他捏制的泥泥狗赶上庙会期间,成了热销货,每年庙会他会花钱多招上几个人忙于生意。

  如今的庙会除了祭拜祖先、祈求平安之外,更多的是传统文化与经济的交流高地。每年的庙会不仅为来赶会的商家和当地的群众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入,也为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了抢救保护,传承交流的平台。

  “真是太震撼了!无论再忙,我们每年都来淮阳住上几天,除了逛庙会、拜祖求福外,重点是欣赏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展演。”3月1日,来自福建的张泽林老先生告诉记者,作为一文化局退休职工,他几乎走遍各地庙会,不停地感慨着淮阳庙会不愧是“天下第一”。

  与其他庙会相比,太昊陵庙会的底蕴更丰厚,文化味道更浓。记者看到,庙会上除了有外地的非遗项目,也有当地憨态十足的泥泥狗、布老虎,原始巫舞“担经挑”…… 太昊陵庙会上,这些古风神韵浸透着历史气息与人文色泽,但最原始、最本质,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却能深深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

  庙会为台,民俗荟萃,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一大批世界级、国字号的非遗展演展示,感受、领略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寻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源流和精神支撑点。

  “和太昊伏羲氏祭祀大典一样,像云南的彝族跳菜、贵州的侗族大歌等一些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俗文化表演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史上的绝唱,也成了庙会的最大看点。”与张泽林老先生一样,几乎年年聚到淮阳,逛庙会看非遗的李庆华道出了真实原因。(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通讯员 刘玉涛)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