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艳,菜花黄,千里草原,万顷林海,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七月流火,桑拿天让人酷暑难耐。记者在内蒙古大地穿梭,却是盛夏如春,遍地油菜花开,浮光耀金,风起云涌。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壮美内蒙古草原如歌如画,令人迷醉。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铿锵话语,至今在内蒙古儿女心中回荡。
“我们一定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使内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发出誓言。
大森林——奏响绿色欢歌
李俊义再也不用砍树了。
“我每天在山上要走20多公里。看护好这片林子是我现在最主要的职责。”这位砍了大半辈子树的乌尔其汉林业局工人,如今成为大兴安岭的护林员。而像他一样先前从事木材生产的林业工人共有16000多名,其中13046人现在充实到了森林防火、森林管护、森林经营等队伍。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主体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7.44%,活立木蓄积9.5亿立方米,总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面积均居全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结束了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历史,开始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转变。
“我们养的森林猪在山林里吃松籽、喝泉水,住着统一规格的大猪舍,价钱卖得高,再加上一年培植木耳20万袋,员工的收入比以前要多出一大截。” 牙克石市乌尔其汉贮木场的工人放下斧头搞起了木耳培植和野猪饲养,贮木场主任刘鑫告诉记者。
榛子、蓝莓、药材、四季旅游……“把广袤林海雪原变成独特旅游资源,努力让林海雪原、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指引着工人们将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冰天雪地的导游、绿色食品的推介员。
如今,转型发展中的林区经济蒸蒸日上,森林生态得到迅速恢复,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提高到3.73亿亩、14.84亿立方米,成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绿色宝库”。
大沙漠——演绎金色传奇
毛乌素沙地,烈日下晒出殷玉珍与丈夫白万祥躬着腰在高温下给树林打桠修枝的美丽剪影。
这位19岁从陕西嫁到乌审旗的俊媳妇,如今皮肤黝黑、双手结茧,31年如一日与黄沙“掰手腕”,这一“掰”硬是将6万多亩沙海“掰”变成了绿洲,成为全国治沙女英雄。
“从开始栽树的那天起,我就从没想过要停步,我会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继续栽下更多的树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殷玉珍说。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有“地球癌症”之称的荒漠化土地除了毛乌素沙地,还分布着巴丹吉林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地,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区),占自治区总面积52.2%的荒漠化土地和35.05%的沙化土地,无情地吞噬着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
哪里有沙魔哪里就有治魔人,殷玉珍只是千千万万个内蒙治沙人的一个缩影。
在责任和激情的催动下,“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强力推进,各族人民从鏖战沙魔到与黄沙和谐共处,取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的骄人成绩,赢得国际赞誉。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山麓一坡连着一坡的鱼鳞坑纵横交错,目之所及,绿色绵延。这个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地区,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以路治沙的创举,让科尔沁沙地治理每年以7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还让农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呼伦贝尔科学治沙,用绿色锁住了黄龙,大草原焕发生机;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至5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间隔长350公里、宽3至10公里的绿色防风固沙林带。一个个壮举,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大草原——舞动吉祥哈达
锡林郭勒草原,许多人是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廷?巴特尔的“粉丝”。
这位共和国第一批少将、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主任的儿子,早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一扎就是一辈子,将一片盐碱地变成优质牧场,现在又第一个响应自治区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号召“减羊增牛”。“我家有草场5926亩,按草畜平衡要求可以养牛103头,我只养了55头,今年再减5头,给野生动物让路。”廷?巴特尔说。
他打开电脑,给记者展示他自家牧场拍摄的视频《沙地中的花》、《小狐狸出窝了》、《起飞的天鹅》……
“现在草场上有270多种植物,上百种野生动物,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他说。
草原美景是内蒙古人的骄傲。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六大著名草原,让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占到了中国草场面积的35%以上,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目前,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已经启动,内蒙古全区有10.2亿亩可利用草原纳入补奖机制范围,其中禁牧休牧4.05亿亩、草畜平衡6.15亿亩,每年获得国家草原补奖资金45亿多元。
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推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由原有的粗放型草地畜牧业,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转型。草原监测数据显示,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4%,优良牧草占比提高到81.1%,野鸡、狐狸、狼、草原鹰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接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好水平。
大湖泊——演奏蓝色交响
“漫游呼伦贝尔草原,来到浩瀚的呼伦湖边,传说她是少女呼伦所变……”从北京自驾游而来的张先生与他的同伴在呼伦湖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蓝天白云之下,呼伦湖碧波万顷,波光滟潋,静美如画,一望无际。
然而,治理前的呼伦湖却并非如此。呼伦湖渔业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志刚告诉记者:“前几年水位下降得厉害,别说捕鱼了,湖心岛与河岸都连在一起了!”
呼伦湖的变化,引起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百忙之中多次对呼伦湖保护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作为千百年来润泽草原的北方最大淡水湖,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与水资源,还是一道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自治区打出了一套综合治理“组合拳”,投资20亿元启动呼伦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治理和保护呼伦湖。
至2016年10月,呼伦湖水位达到543.24米,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双双扩大。原本已经“移”到岸边的湖心岛,又回到了水中央。
与此同时,内蒙古对所有受气候影响最容易消失的生命之源,都一一进行治理,面貌大为改观。
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全球同纬度最大湿地乌梁素海,再现清澈湖水;干涸多年的居延海,随着黑河分水工程的实施,再次成为茫茫戈壁上一块硕大的“碧玉”;乌拉盖湿地、巴美湖、达里诺尔湖、岱海等湿地涅槃重生……
目前,内蒙古已建立以湿地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83处,保护湿地133万公顷,初步建立起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如今,在祖国北疆千里草原的湖泊湿地上,到处呈现白鹤盘旋、野鸭戏水、蒲草翠绿的锦绣画面。祖国北疆构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出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的崭新局面。
(经济日报 记者罗霄 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