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中国改革发展"桥头堡":深圳"首创精神"的践行丰碑

2018年01月16日 10: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国务院近日批复,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特区管理线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将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此次批复后,深圳将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

  深圳于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示范区、桥头堡的先锋作用城市,为祖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开辟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蛇口这个荒凉小渔村打响,此后深圳特区以奇迹般的速度迅猛发展,短短一二十年间便完成了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一跃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特区。

  2018年即将迎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媒体团走进深圳基层,走访报道深圳“首创精神”部分成果,通过一线的若干缩影,“触摸”特区的践行丰碑......

  将人才建设写进血液

  建立全国第一个“人才”主题公园

  

    深圳人才公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2016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持久而热闹的“抢人大战”,求贤若渴成为了各地政府工作的关键词,对人才开出的优惠政策和丰厚福利不断刷新。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也悄然建立起全国第一个“人才”主题公园。

  众人皆知,深圳是一座为人才而生、因人才而兴的年轻城市!30多年来,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不断涌入,成为特区蓬勃发展的助力,也成就了深圳数不可计的宝贵经验,它是我国首个将人才建设理念,写进血液的城市。

  2016年4月,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深圳人才公园在南山区片区动工建设,并于深圳首个人才日(2016年11月1日)正式开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应建筑和设施都突出了尊重人才的理念和服务人才的功能,人才公园记、人才雕塑园、人才功勋墙等人才景观星罗棋布,各具特色。

  

  深圳人才公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此前报道,深圳在人才建设战略上,及早谋划、超前布局,出台《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导制定全市各区各系统各行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据媒体去年报道,深圳人才资源总量467万,未来5年筹建30万套人才房,人才类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政预算从2013年的14.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3.4亿元,增幅高达277.39%。

  据了解,未来几年到2020年,深圳将引进战略科学家10名左右,集聚院士100名左右,新引进基础学科带头人达到300名左右,建设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等。深圳作为人才建设的“领头羊”,将继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不断增加聚合效应,在政策舵手的领航下,让人才桨手齐奋进共发力,将深圳这艘大船驶向新时代更广阔的汪洋!

  将改革创新刻进骨髓

  蛇口一小步 成就中国经济发展一大步

  

      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蛇口这个荒凉小渔村打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成为了当年冲破思想禁锢,解放思潮的时代标杆。此后蛇口工业区以奇迹般的速度迅猛发展,短短一二十年间便完成了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一跃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特区。

  实现了蛇口的一小步,成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步。“蛇口模式”为中国其他地区推行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开创多项制度革新与观念革新,引领中国经济进入近40年的高速增长期。

  记者走进蛇口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博物馆,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沿着历史轨迹追溯蛇口改革开放的艰辛每一步,这里珍贵照片及资料的陈列,不仅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起点的纪念与回顾,更是对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政策的呼应与支持。

  

  媒体采访团在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合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5年3月起,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将蛇口纳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2016年10月,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正式运行,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项目。

  蛇口再出发,重新回到深化改革的高地,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在新时代下,思考和探索新一轮改革中创业、创新的发展模式,勇逐新梦想!

  将信息化建设打入经脉

  宝安区智慧城市重启市民生活新指南

  

  深圳宝安区安全管控指挥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近几年,我国信息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智慧城市迅猛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全球来看,我国网络信息的触角已经惠及到了百姓的生活终端,而广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试验田,更是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了精彩样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随媒体团走进深圳宝安区安全管控指挥中心,换个角度,在智慧城市的“大脑”中,感受信息化为居民带来的便利与巨大影响。

  据记者了解,宝安区实有管理人口554万,其中,流动人口494万。为破解“小马拉大车”的困局,宝安新型智慧城市经过2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建成全区统一的大数据资源中心,汇集市区71个部门659项业务数据、4.1万路视频,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格化智慧管理、智慧管控、联合应急、“大诚信+”、公众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宝安区智慧宝安安全管控指挥中总工程师曾鹏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宝安区智慧宝安安全管控指挥中总工程师曾鹏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是表示,为方便民众生活,加快行政效率,宝安区推出了“宝安通”APP整合了政务、教育、医疗、文体等16个板块,提供了1756项电子化公共服务功能,实现22个区级职能部门、10个街道办、7个驻区单位的1060项审批事项的手机移动办理,成为党建+360°服务联盟、义工、家校等全流程移动电子化管理互动平台,实现“一机在手,通遍宝安”。2017年累计下载突破200万人次,日均活跃度达到7.45%。2017年11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2017互联网+智慧中国年会”上,“宝安通”APP被评选为第三届中国“互联网+政务”优秀实践案例50强。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步渗透到居民生活的细枝末节,宝安区的精彩样板也为我国各地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成果。

  将惠民利民举措融入灵魂

  宝安区海裕社区打造顶级社区建设管理模式

   

  海域社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社区建设尚不健全,居民与物业间矛盾纠纷也常有发生,然而在深圳,这里的海裕社区却没有这些困惑与烦恼。媒体团此行走进大名鼎鼎的五星级社区“海裕社区”,深入探索其顶级的社区管理模式。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海裕社区成立于2004年7月,面积4.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8个高层住宅小区、4个大型商业园区、1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其中公立学校5所、民营学校6所),总人口82558人,是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成员单位、全国社会工作督导培训基地、广东省社会创新实验基地。

  

  海裕社区党委委员许少洁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海裕社区党委委员许少洁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海裕社区属于典型的新移民社区,总人口82558人,其中原籍居民623人,占总人口0.9%,新移民71935人。

  为解决复杂的社区环境,社区开创了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规章制度、多方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同时在服务体系、社会治安、人居环境、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做深度工作,打破传统社区的单一管理形式,真正做到了将惠民利民举措融入城市建设的灵魂。

  未来我国的超大城市将不断发展扩大,大型社区会不断诞生,如何做好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并于管理者之间建立良好平衡的关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步走到大众视野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认为,海裕社区作为五星级宜居社区,它所代表的标杆意义及科学多元的社区管理经验,将在未来我国居民“安乐生活”的诉求中,起到样板引领作用,意义非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

  记者结语: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曾征编发行《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的宝贵文史资料。深圳经济特区又作为我国及广东改革发展的桥头堡,更是在时代进程中,高擎“首创精神”、“开辟精神”的践行大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卓著功勋。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蛇口这个荒凉小渔村打响,2018年即将迎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一小步,成就中国经济发展一大步,为中国其他地区推行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开创多项制度革新与观念革新,引领中国经济进入近40年的高速增长期。

  中国的飞跃发展从不缺乏毅力与智慧,亦有敢为人先的先锋旗帜,我们拥抱新时代,满怀新梦想,已大阔步开启新的征程! (宋雅静)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