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何以对标北上广深,定调世界城市?

2018年03月29日 08: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仲春之月,万物竞生。时值全国两会闭幕,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锣鼓敲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无一例外融入新时代的浩荡东风。谁最有远见和魄力,谁步履稳健又铿锵,谁将会最先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对一座城市来说,也是如此。

  一直以来,北上广深被视作敢领风气之先的中国“门户城市”,或临海而踞、或坐镇要津。在比较发展水平时,西部往往被贴上“落后”“欠发达”的标签。但事实并非这样,新的改革浪潮中,一些西部城市已经率先于全国,找到了区域发展的具体坐标,并给出了实现蓝图的时间表、路线图。成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3月公布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我们看到了它如今的成就与未来的格局。

  呼应“两个一百年”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与此呼应,新版成都总规选定了2020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提出到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成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也确立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新版总规,是党中央对成都战略部署的细化方案,而将时间限定在2016—2035年,既体现了成都在近年发展经验上所做的系统性研判,也前瞻性地对未来十几年发展路径进行谋划布局。总规提出,要将成都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总规要求,到2035年,成都人均GDP达20万元/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6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0%,省定贫困村个数保持为零……这一系列指标任务将快速拉升成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实践中领跑西部、领先全国。

  四个“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精明增长”推动城市扩容  

  成都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刘守成在解释新版总规时说,目前成都正处于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关键期、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期、对外开放深化期和空间格局调整窗口期,亟需全面创新改革,加快转型发展。

  向创新要动力、向转型要空间,是做大城市规模体量的科学途径。新版总规提出了成都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坚持以底定城、以水定人、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即锚固城市绿色空间底限、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目录、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以“以水定人”为例,成都提出到2035年将常住人口规模扩大并控制在2300万,超过广州市2035年的目标值2000万,与北京持平。规划同时提出,按照2760万人口配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规划市域面积达到1.43万平方公里。这些目标不仅结合了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根据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承载能力来拟定的。可以说,四个“定”的基本原则既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又充分体现了成都不急不躁、有勇有谋的气魄。

  根据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889.4亿元,与广州的2万亿、上海的3万亿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追击,新总规用了“精明增长”一词来诠释。所谓精明增长,就是要处理好“舍与得”“增与减”“东与西”“新与旧”“城与乡”的关系,一是疏解转移非核心功能,强化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二是在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基本稳定前提下实现用地结构上生态生活空间增、生产空间适当缩减;三是西部重点保护生态、减量发展,东部重点强化功能、增量拓展;四是处理好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实现历史城区与城市新区和谐相融;五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

  精打细算,才能像工匠一样一锤锤“敲”出高质量的发展。秉着这一逻辑,以总规为指引,成都将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业为切入口,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推动新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经济产业体系。

  三城三都造就“国际天府”,三步走定位“世界城市”  

  世界权威城市评级机构GAWC出具的报告显示,成都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球第62位,在我国内地城市中仅次于北上广深,高于杭州、重庆、武汉。目前,除成都之外,我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要打造世界城市的,也仅有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是“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中心城市”,“卓越的全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这一方面表明了成都迈进世界舞台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对城市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找到定位、找准策略。

  从地缘角度看,成都地属西南,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既连接中南半岛,又辐射泛欧地区,对外交往十分便利;从城市硬件看,成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展馆林立,是国际合作的高地;从区域软实力看,熊猫、美食、三国、休闲等文化精粹长久以来吸引并影响着世界。这些都是成都打造“世界城市”“国际天府”的内在竞争力。

  去年底,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将成都打造成“三城三都”,即积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以此提升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识别度、提高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新版总规又进一步锚定坐标、做出部署,就是要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空港新城国际交往核心区等4个国际交往核心区和多个国际交往中心,改善城市群之间的基础设施、交通布局和人文格局,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组织及外事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博览及会议会展中心,形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推动成都从全国中心城市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再到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至此,成都的国际方位已然清晰。

  杜甫名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了古成都的繁华景象,水道纵横、商旅不绝。在新的历史坐标下,对标一线、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更大的格局和更广的胸襟将会引领成都走向新的繁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子威)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