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工时仅6个月 打造环保办会建筑典范

2018年07月19日 13:3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外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青岛7月19日讯(记者宋雅静)“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主题活动媒体一行于19日来到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一睹“上合”风采,了解会议中心的建造理念、过程,及其文化内涵和多元化功能。

  6月9日至10日,备受瞩目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就是在这儿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在现场采访获悉,仅用六个月就建成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在建筑初期就充分考虑了后继利用问题,建筑全部采用环保材料,确保会后运营循环利用,充分展现节俭办会、风清气正的优良品质。

迎宾大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海鸥翱翔帆船遨游,演绎 “腾飞逐梦、扬帆领航”

  一进奥帆中心,记者看到外形如海鸥展翼的建筑,就是上合青岛峰会的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这个涵盖土建、钢结构、装饰、园林景观、智能化工程、音视频会议及其他专业的工程,正常工期需要2年时间,此次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主场馆设计与青岛的山、城、海、港、堤融为一体,契合“山水一体、海天一色”的场地环境,寓意为“腾飞逐梦,扬帆领航”,尽现大国风度。现场,慕名而来的游客都纷纷以主会场为背景拍照留念。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位于奥帆广场核心区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5.4万㎡,其中地上面积3.9万㎡,地下面积1.5万㎡。原地下室结构保留并加固,地上主体为总量约11000吨钢结构,相当于22个青岛城市地标——“五月的风”的重量。

  会议中心建筑内公共空间平行于各层会议厅,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曲面坡屋顶下的会议厅、观海长廊、檐廊、景观广场、亲水平台,宾客可与山海进行互动,感受倚山傍海,蓝绿相映的壮美景象,营造山、海、城、港、堤相融合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全面阐释“中而新”、“海洋文化”、“后续利用”的建设内涵,极力彰显“山水一体、海天一色”的场地环境,向全世界展现崛起发展、活力四射、合作共赢的精神气概,以及文明自信、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中国风采。

泰山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室内空间设计体现“礼悦(乐)天下”

  会议中心室内空间设计以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为基本原则展开。主会场一层高9.6米,二层高13米,此次峰会主要的会议接待空间有迎宾大厅、泰山厅、黄河厅、尚和厅四个大厅,同时辅助有心海厅和安仁厅(双边会议室)、齐鲁厅(多功能厅,三边会谈)以及贵宾休息室等空间。

  基于会议中心的整体文化定位,内部空间的设计重点在于对中国文化、山东文化的表达。经过专家多轮碰撞,最终形成“礼悦天下”的内部核心设计理念,并根据各重点空间的不同特点,提炼出“礼、仁、智、信”四个分空间主题思想。

海上宴会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处处彰显“文化符号”

  寓意和平的“尚和厅”,浓郁齐风鲁韵的“泰山厅”,展现海纳百川、海洋特色的“黄河厅”,巨幅国画《泰山日出》《映日荷花》,宴请过各国贵宾的国宴厅,囊括传统山水和地方景观的18组36幅木雕……上合峰会期间,国内外嘉宾通过电视屏幕一睹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风姿,而兼具海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更是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拥有约8000平米,20间余风格迥异的会议厅及多功能宴会设施,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分割。会议中心主楼三面环绕观海连廊,合计1500平米,各多功能厅均配以宽敞明亮的序厅。室外配备1.8万平米户外广场,将会议中心会议厅连接全海景海上宴会厅。

  海上宴会厅,前厅设计以中国的国花,也是山东的省花——牡丹为表现主题,通过大幅牡丹国画,与简洁淡雅的空间形成对比,凸显了空间的张力,强化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会议中心成为多元化滨海旅游新景观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处在青岛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也是美丽海岸线上的一道靓丽的新景观。会议中心着力打造市民中心、文体中心、会议中心、城市客厅,成为多元化滨海旅游新景观、新地标。

  这里是2018青岛上合峰会的主会场,是目前青岛乃至山东地区级别最高的会议中心,功能设施也是目前亚洲最为先进的会议场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不仅仅是会议与宴会的场馆,更是欣赏美丽青岛东部海岸线的最佳处所。

  据了解,青岛国际会中心将实行免费景区、凭票入场、定时开放、封闭管理的模式,想参观的市民和游客可通过“青岛旅游信息发布”公众号进行网上预约,或现场凭身份证领取景区入场券在奥帆中心公共区域免费参观。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推荐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