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启动仪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天津8月22日讯(记者宋雅静)2018年8月21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全国网络媒体大型采访团深入天津的智能制造产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激荡岁月中,天津已将成熟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到老百姓的各大生活场景,智慧城市、智能技术,让老百姓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人。
在采访中,记者们看到了天津社会发展的飞速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都映射着中国社会颠覆性的沧桑巨变,天津之行,带我们揭开改革开放进行时的重要科技篇章……
在天津滨海新区,记者团先后走访一飞智控、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地,聚焦滨海新区在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智能产业发展等成果。
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闸门系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智能技术深入生活应用 科幻影视剧已变现实
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在好莱坞影视大片中,通过扫描视网膜开启保险箱的高科技场景令人震撼,如今虹膜识别技术已经让电影场景变为现实,在天津诞生,在老百姓生活中广泛应用。
走进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大门,执行院长薛文芳就为记者们介绍如何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入闸机,他表示当很多人在外面排队时,这种智能识别技术能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据介绍,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双方共建的以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化平台,旨在推进智能识别技术高科技成果的研发、孵育和转化。
研究院以智能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深度学习、机器视觉、大数据、人机交互、自动控制等创新性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的研发。为培育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集群提供公共技术平台、测试认证平台以及咨询论证和专题培训服务。
“一飞智控”无人机应用于快递、农业生产等多种领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高科技不高冷 花式应用“天上飞””水中游”
用无人机送快递、喷洒农药,让水下机器人带你花式探索神秘水下世界,代替工人作业,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而如今,这些曾经令人咋舌的先进技术,已在人民生活中得到了深度应用,创造更多的价值。
滨海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是采风团关注的重点。采风团来到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空中智能运输运载领域的准独角兽企业。
据介绍,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正式成立,产品主要应用于无人机物流运输、空中自动驾驶载人运输及军民融合等领域,目前相关技术及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由原中国科学院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队伍组建而成,自2004年起开始核心技术的积累,率先提出为无人机造“大脑”的概念,被世界权威期刊评为中国唯一、全球前十有影响力的飞行机器人研发团队。
工作人员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和国内某物流电商巨头和知名物流快递企业建立合作,广泛应用于运送快递和农作等功能已完全成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更多的无人机应用功能还在开发中,不久还有完全自主开发的最新科技成果面世。
深之蓝水下机器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在深之蓝,采风团一行被“白鲨”系列水下机器人、“鱼脸识别”等黑科技所震撼。跃跃欲试想要操作体验一把。
成立于2013年的天津本土企业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水下航行器和水下滑翔机的研发生产。公司围绕海洋资源探测和海洋环境监测两大主题面向社会提供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滑翔机(AUG)以及缆控水下机器人(ROV)等小型水下运动载体的相关技年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他们的“鱼脸识别”的技术,完成了新一次的研发更新。新技术可以在0.1秒之内,通过识别鱼的色彩、形状以及游动姿态,快速显示出鱼类的具体名称,准确率达到99%以上。鱼脸识别技术比较复杂,对于研发团队水平要求也更高。
团队之所以打算尝试“识别鱼脸”,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开发人工智能在识别领域的更多可能性,细分识别要素,为工业探测、搜救捕捞、深海生物研究等领域更好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挖,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也有更大的需求。
此外,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国防科技大学和天津大学主创团队的研发设计能力,先后生产出了“河豚”和“江豚”两款水下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水下打捞、渔业养殖、海洋地貌和水文数据采集。
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运行展示平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 开启生活方式重大转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展示厅看了一部关于2025年人民生活的场景视频,对于智能电网,多数人并不熟悉,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却将因它发生质的飞跃,距离“智能”更进一步。
在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服务中心,采风团成员详细了解智能电网运行情况。阳光的照耀下,中央大道两侧排列着耀眼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彩虹桥附近的旷野上,矗立着一架架风力发电机,这里就是国网天津电力在生态城启动并建设了首个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区。
建成并网运营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北部高压带光伏发电以及生态城中央大道光伏发电两个项目,每年最多可发出约1110万千瓦时清洁的电力,如果不间断运营20年,累计最大总发电量约22200万千瓦时。
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管理,生态城智能电网实现了大型风力、光伏发电厂和储能装置等联合运行,以及常规发电和清洁能源发电的联合输送,有效消除了风电能、清洁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所带来的影响,提高了清洁能源的消纳率,支撑起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
而在生活场景中,未来的智能电网的触角将覆盖到整日,从晨起洗漱做饭到出行工作,待黄昏回家和家人团圆休息,所有细枝末节都将出现智能电网的身影和功能。未来的智能电网时代,全新的生活模式,我们拭目以待。
华纳社区数字城管系统指挥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智慧城市“触角”发达 信息服务解放“跑腿儿”
天津开发区华纳社区东起南海路,西至黄海路,南临新港四号路转接华纳高尔夫俱乐部与紫云社区相接,北达第三大街。是坐落在开发区中心城区的中高档涉外社区,辖区面积1.1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83人。
华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红霞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科技方便了百姓生活,让我们的服务和效率也都提高了,真正做到了让信息多跑道,人不多跑道。”
如果华纳社区的居民想要预约社区服务中心的活动场地,他可以在智能手机端的小程序上进行预约,经工作人员后台审批通过之后即可使用。参加活动的人员也可以通过服务中心的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打卡,同时进行积分,整个过程无需任何工作人员的帮助。不仅如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华纳社区里还有“天津开发区行政服务自助终端”、“自动售货机”等,行政审批、生活缴费、食品用品等,不用走远,来到社区,就可以统统办理。
除了生活上的方便,数字城管系统的推出,更建立了信息收集、核实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处理、问题反馈、核查结案的解决问题闭环链条。让百姓们身边的烦心事可以得到更快速的解决。数字城管系统包括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等7大类72小类部件问题;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7大类78小类事件问题,几十名网格员三班倒,保证每天15个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更及时发现问题。自2008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处理了38万余条案卷。
数字城管系统指挥中心主任张金霞介绍说,“数字城管系统每个月都会将问题进行汇总,会对企业问题的反馈和解决情况进行综合排名,不仅让百姓身边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也更能提升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的服务理念。”
在此次走访中,记者们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了天津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制造。渤海之滨,海河之子,天津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已经成长为一座正在崛起的科技之城,正插着“智能”和“创新”的翅膀,乘风翱翔,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巨大的改革发展成果红利深深扎根于民,不断造福于民,迈入新时代,改革进行时,距离幸福,更近一步……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