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风从海上来】上海:勇当排头兵 敢为先行者

2018年09月11日 10: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长三角区域上海站采访记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四十年来,上海敢闯敢试,一次又一次的在各个领域成为试点城市,为其它城市“打样”,在经济、社会治理、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走在时代前沿。

  9月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及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10个省(区、市)网信办主办,中国经济网、澎湃新闻网、上观新闻等16家新闻网站承办的“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长三角区域集中采访,集结了来自中央及地方新闻网站数十名记者深入上海,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了上海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绩及宝贵经验。

  排头兵:抢抓改革先机 经济贸易勇攀高峰

上海城市面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后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地带,东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改革开放机遇,率先发展起来,对推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一组数据,2017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2.6%,比1978年上升9.0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1530美元,已经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水平。

  上海一直以来在东部地区起到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近5年的数据显示,上海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从五年前的2万亿元跃升到3万亿元,迈上新台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总体实现初衷,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新设企业5.2万家,超过自贸试验区成立前20多年的总和;口岸贸易总额占全球的3.2%,跃居世界城市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球第五个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的城市……

  40年来,上海一直致力于提升贸易竞争优势,从开放初期的稳步发展,到入世后的全面提速,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的数据显示,上海外贸进出口40年增长了156倍,已然成为推动全上海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
  而伴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上海对外经济合作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探索起步,到近几年爆发式增长阶段。上海一直以来积极相应国家战略,打造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作用。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积极相应国家政策,正在通过努力将自己的研发成果推向世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联影研究院CEO陈群表示,中国的企业必须走出去,改革开放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可能,也正因为这些机会和政策支持,才使得企业有了核心竞争力,也让我们对未来发展以及打开国际市场充满了底气。

  先行者:占领先机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现如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上海多年来一直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上海创新的典型——杨浦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杨浦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性试点城区;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了杨浦区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万众创新示范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杨浦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非常清晰,而杨浦区转型发展也一直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无论是“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亦或是以创意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大学路,无论是投资孵化和大企业产业创新的创业社区——InnoSpace+,亦或是打造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滨水岸线,无一不体现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杨浦一直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以小见大,上海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各类众创空间超过500家,是五年前的5倍,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北斗导航、人类表型组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启动实施,量子计算机、商用航空发动机、超导带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也取得明显进展。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智能城市建设也是科技创新城市进步的重要体现,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领路人,在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启动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开通政府数据服务网,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记者走访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据了解,这个示范区是智能城市建设的代表,也是国家工信部批准的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18年3月1日,全国首张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在上海嘉定发出。如今这个平台已成为技术水平极为先进,影响力极为广泛的国际性平台。

  40年来,上海时刻谨记着自己是改革先行者的职责,把人才和政策支持汇集成了强大的创新力量,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到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

  坚守者: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根本

  40年来,上海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居民收入从百元级到千元级再到万元级,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上海改革开放40年民生成就专题系列报告》显示,2017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排名全国第一。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了解,上海在过去5年,基本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帮扶10.8万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28万镇保参保人员和478.8万来沪从业人员加入职保,覆盖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梯度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床位新增4.9万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100家,329.7万老年人享受老年综合津贴。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49.3万套,改造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12万平方米。

  记者走访了上海黄浦区,切实感受到上海民生建设确实落到了实处。据黄浦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黄埔区的老城厢城中村电线网线乱如麻、道路坑洼,许多老公房缺少厨卫设施,居住条件苦不堪言。为了改变这个区域的居住环境,2017年,小东门街道共拆除违章1142处,共计19558平方米,取缔了82家无证无照经营户。在2017年还完成了上海最后一个马路市场——东街旧货市场的关闭工作,清除了93个摊棚,对四牌楼路、宝带弄等处的占道经营、跨门营业进行了规范,并对区域内群租现象进行整治,并为500余户老城厢居民安装了马桶。

  现如今,这里的邻里街坊普遍反映,由于生活社区的改造,让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家里宽敞了许多,干净了许多,舒心了许多。

  老城厢的改造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民生改革的冰山一角。正因为上海重视这一点一滴的城市建设,才有了40年后活力满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是一个豁达、包容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多元、创新的城市;上海是一个有情调、有人情味的城市;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把上海带进了一个新高度,上海一直用“排头兵”“先行者”的历史使命要求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辱使命。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上海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