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烟台副市长张代令:击楫扬帆立潮头 奋勇争先再出发

2018年12月13日 14: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8年6月29日,山东烟台,世茂天际大厦及其他滨海楼群。唐克/视觉中国

  编者按:1984年5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烟台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年沧桑巨变,一次又一次刷新了烟台速度、烟台高度。如今的烟台,全球每八台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中,就有一台由烟台创造,蓝鲸一号在南海开采可燃冰,创造世界纪录;全球手机几乎全部用烟台生产的金丝加以焊接……载人航天工程、高铁、核电、商用大飞机等重大项目中,处处都有烟台制造的身影。近日,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代令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详尽地介绍了烟台在新使命下,如何抢抓机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经济、城市建设、民生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经济网:烟台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重点建设港口城市。烟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这一切都得益于40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请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过去五年里,烟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

  张代令:首先,非常欢迎中国经济网到烟台来进行采访,非常感谢你们对烟台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开放是风,改革是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烟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努力推动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就。开放型经济贡献了全市40%的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60%的城镇就业。

  改革开放创造了实力雄厚的烟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成为驱动烟台跨越崛起的强大引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5.77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占45.32%,工业仅占33.57%。经过40年的发展,烟台综合实力快速增强,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33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23位,其中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6.5%,工业占比上升到50.1%,服务业占比43.4%,实现了传统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型。全市在册市场主体71.65万户,其中,企业19.86万户,个体工商户50.4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38万户。去年底,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370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5360美元。去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1404.8亿元,综合实力上升至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第6位,龙口、莱州、招远、蓬莱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40年沧桑巨变,现在的烟台1天多时间创造的财富就等于1978年全年,谱写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成就了机遇迭出的烟台。风从海上来,烟台拥滨海区位之利,得开放风气之先。1984年5月4日,烟台正式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站到对外开放最前沿,当年烟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全国第一所由地方筹建的大学——烟台大学开工建设。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烟台在这一年迎来了全市首个投资过亿美元项目,总投资1.16亿美元的烟台三菱水泥项目签约。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烟台成功举办了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进入21世纪,我市迎来一系列重大机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烟台出口加工区在这一年封关运作。2009年,烟台保税港区获批设立。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烟台被确定为“蓝黄”两区建设骨干城市。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加强烟台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今年年初,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正式获批,烟台成为“三核”之一。这一个个重要节点,记录下烟台从一座滨海小城,逐步在全省全国实现率先发展、勇立潮头的开拓之路、拼搏之路。

  改革开放成就了实业兴旺的烟台。烟台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20世纪初期,钟表、造锁、啤酒、罐头等工业企业相继在烟台崛起。改革开放之初,烟台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形象是工业重镇,张裕葡萄酒、北极星钟表、三环锁、罗锅香皂、飞轮罐头等“烟台制造”享誉全国。随着乡镇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1988年烟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200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0年成为山东首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去年达到1.4万亿元,规模全省最大。目前,我们培育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高端化工、有色及贵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7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涌现出一批“大国重器”和高精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的深海钻井平台占国内80%、全球20%以上的市场份额。通用东岳基地2002年第一辆“赛欧”下线宣告山东结束没有轿车工业的历史,目前累计生产整车486万辆、动力总成1385万台。烟台万华集团以12.6亿欧元并购了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96%股权,MDI产能跃居全球首位。张裕葡萄酒国内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第1名。南山集团入选世界著名品牌500强,成功向波音批量供货航空板材。2017年4月,烟台以全国地级市第1名的成绩,获评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表彰。

  改革开放塑造了活力迸发的烟台。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首航地,到1861年成为我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开放始终是烟台最浓重的底色。从1984年引进第一笔外资算起,烟台已经累计吸引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352.3亿美元,美国通用、韩国现代、日本伊藤忠、台湾鸿海等10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台投资。其中,富士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机生产基地,乐金显示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屏生产基地。烟台外贸进出口从开放之初的0.24亿美元起步,从一家境外企业、一家出口企业、一个出口产品、单一贸易伙伴,到现在出口企业3400多家、出口产品4000多个,去年全市进出口3077.6亿元,占全省的17.3%,居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27位。现在,全国每实现100元进出口,就有1元来自烟台。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烟台与沿线全部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316家烟台企业在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494个项目。南山、玲珑、杰瑞、东方电子、烟建集团等一批企业足迹遍布新加坡、泰国、印尼、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对韩合作历来是烟台的优势,目前已累计设立韩资企业3700多家,使用韩资60多亿美元,对韩贸易额占全省的1/4强。去年底,中韩(烟台)产业园正式获国务院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我市规划了80多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拓展区,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着力打造中韩产业合作新高地。

    2015年05月28日,山东烟台,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运营,客机整齐停放在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停机坪上。唐克/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打造了通达四方的烟台。“天下商埠之兴衰,视路水舟车为转移”。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烟台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机场方面:1984年7月,烟台莱山国际机场启动建设,同年10月8日开航,为军民合用机场,为烟台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2015年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建成投用,去年旅客吞吐量达到650.3万人次,比规划提前三年突破650万人次。我市正在积极启动机场二期工程建设,争取到2030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300万人次,成为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之一。铁路方面: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烟台只有1956年建成通车的蓝烟线一条铁路。2014年,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行,结束了烟台没有快速铁路的历史。2017年,龙烟铁路建成通车,目前正在推进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竣工后将打通山东半岛北部铁路货运大动脉。同时,我市还在抓紧推进潍莱高铁、环渤海潍烟高铁建设,这两条铁路建成后,烟台将可以2小时直达济南、3小时到达北京。公路方面:1978年,全市二级以上公路仅有550公里;到今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万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70公里。1998年。烟台第一条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建成通车,随后同三、荣乌、威青等高速公路建成使烟台公路大提速,近年来又相继建成了烟海、蓬栖、龙青等一批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57.6公里,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里程均居全省第二。港口及海上运输方面:1978年烟台港年吞吐量只有400多万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按照“建设一个龙头港、发展多个特色港”的模式,积极推动以烟台港为龙头的港口集群建设。2005年9月烟台港西港区正式破土动工,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40万吨级矿石码头、540公里长输管道、271万立方罐区。去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0万标箱。烟台港进入全国沿海十大港口行列,是我国最大的铝矾土接卸港。2006年烟大铁路轮渡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1条超过百公里的海上铁路轮渡,形成了连接山东、辽东两大半岛,辐射东部沿海,连结欧亚的新通道。

  改革开放创造了幸福和谐的烟台。改革开放40年来,烟台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837元和18051元,比改革开放之初分别增长67倍和35.7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4年设市时的27.5平方公里拓展至32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66%。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开放初期的5.6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6.27平方米,农村由15平方米增加到38.90平方米。40年前,马路上的机动车屈指可数,现在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200多万辆,平均每2户人家就拥有1辆私家车。烟台大剧院、体育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养老等民生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展。40年来,我们大力弘扬主旋律,涌现出李登海、刁娜、刘盛兰、王福禄等一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连续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七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四次捧得“长安杯”,城市信用指数一直排在全国地级市前列,被世界银行评为6个“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成就了烟台的昨天,改变着烟台的今天,也必将引领烟台的明天。烟台这座“以改革开放而兴”的城市,将抱持“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和决心,用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

  中国经济网: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请问,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烟台作出了哪些实质性努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着力解决?

  张代令: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鲜明主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科学判断,指引我们把经济工作重心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要求我们,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山东正在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作为“三核”之一,烟台将抢抓重大机遇、扛起重大责任,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高素质产业。我们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正在重点培育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效农业、电子信息、高端化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加快构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烟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比如,海洋产业,我们集中力量突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文化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六大领域,协同推进沿海、远海、深海产业高效发展。去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009亿元,占全省的15%。杰瑞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增产设备制造商,中柏京鲁船业成为中国首个远洋渔船建造与技术示范基地。医养健康产业,去年烟台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24.5%,老龄化程度较高。我们立足自身需求和环境优势,打造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培育出医药健康类上市公司13家,4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百强,绿叶制药5种产品在美国和欧盟进入临床阶段,有望诞生我国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新药,东方海洋的第六代艾滋病诊断试剂检测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高效农业,我们大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培育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涉农上市企业15家、居全省首位,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的1/5、全国的1/20。电子信息产业,我们紧跟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依托富士康、浪潮LG、乐金显示、东方电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通讯设备及智能终端产品,促进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去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740亿元,规模居全省首位。高端化工产业,目前总投资300亿元的万华一期已投产,总投资472亿元的万华二期工程——万华百万吨乙烯和万华聚氨酯产业链高附加值延伸等项目已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总投资330亿元的三期工程现在已有9个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到2022年,万华项目全部如期建成投产后,烟台化学工业园将成为东亚最大的液化石油气交易中心、亚洲最大最全的聚氨酯和涂料原料基地以及全球以丙烯为主要原料发展下游产业规模最大的化工园区。同时,我们积极推进万华烟台工业园龙口裕龙岛拓展区项目,发挥万华、南山、山东炼化能源集团等企业协同效应,推动炼化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高等级油品、高端化工和高附加值材料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装备制造产业,我们通过引进新项目、植入新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老树发新芽”。像汽车制造,我们在整车产量占全省1/3的基础上,引进建设了现代汽车研发中心项目,正在推进业达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积极引导现有整车及配套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烟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我们围绕开埠历史、近海海岛等特色资源,高标准推进芝罘湾以及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长岛等滨海旅游开发和朝阳、所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让“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城市形象深入人心。现代物流业,我们利用濒临黄渤海、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布局大型物流园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铁路、机场、港口等疏运功能有效衔接,推动海陆空多式联运、物流业集聚发展。去年全市3A级以上物流企业69户,全社会货物运输量2.51亿吨。

 

2016年8月18日,即将出口的商品车在山东烟台港准备登船。唐克/视觉中国 

  第二,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源源不断,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重点做三件事。一是培育企业聚集创新要素。我们开通了服务企业“直通车”制度,上半年向66户企业兑现了制造业强市奖补资金1.67亿元,出台了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精准施策,给予行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更多政策支持,鼓励资本与技术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搭建平台聚集创新要素。我们先后引进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建设了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集海工研究院、国家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德工业设计中心等一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像7月份启动的中德工业设计中心,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现签约国际工业设计大师20多人,引进国内领军设计机构注册设计师近300人,签署中外产业合作项目20多个,发布产业成果近30个。这些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2.5%,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238件。三是举办展会聚集创新要素。我们依托产业基础优势,打造了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葡萄酒博览会、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国际食品安全暨进出口博览会等一批展会品牌,对扩大城市影响力、吸引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在积极争办省级以上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和国际性会议,重点培育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中日韩商品进口博览会和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展会项目,力争展会全年长流水、四季不断线。

  第三,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不放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人才资源是撬动其他资源的首要资源。当前,我们正在重点引进培育三类人才。第一类是创业人才。就是具有创业精神和经营管理才能的企业家人才。烟台实体经济发达,根本在于拥有一批专注主业不投机、诚实守信创一流的企业家队伍,这是烟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宝贵财富。我们历来尊重、爱护企业家,这些年推荐张裕、龙大、东方海洋、荣昌等一批企业“当家人”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让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法律上有保障。我们还制定了企业家培训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对老一代企业家的培训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支持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创业,成为烟台发展的中流砥柱。第二类是科技创新人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四新”都要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高新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也是各地竞争的焦点,我们建立了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了15条人才“黄金新政”,比如对带着重大项目来烟台创业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三年筹集1万套人才公寓保障人才安居,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发放“优才卡”等等。第三类是高素质技工队伍。产业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金蓝领”培训,支持烟台职业院校与德国开展办学合作,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水平,在制造业领域培育了一批新生代工匠,为汽车制造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实现,我们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归结起来就是一点:新动能成长不快。“新”不足以弥补“旧”、“增”不足以弥补“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腾笼换鸟”,还指出“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这教育我们要注重做好“衔接”的文章,避免“阵痛”变“长痛”、“腾笼期”变“空笼期”。具体工作中,我们将通过推动存量、增量、流量“三量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存量”。新动能成长不快,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了习惯,对“四新经济”接受慢、适应慢,也存在不会干、干不好的情况。我们将通过标杆引领、政策支持、要素调节等方式,引导支持传统产业企业破旧立新、求新求变,大力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倒逼企业破除路径依赖,加快转型升级。二是“扩大增量”。现在,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全面重塑经济形态,我们将紧跟潮流,谋划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共享经济等一批前沿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让“苗头”茁壮成长为“龙头”。烟台正在建设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引进设立了一批产业引导基金,目前基金总规模超过1300亿元,我们将用足用好这些资金,助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三是“激活流量”。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才能留得住“儿子”、招得来“女婿”,才能充分激活各个方面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将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为主抓手,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痛点、难点、堵点,以改革小切口撬动流量大激活,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2018年3月8日,山东烟台蓬莱阁。冯军/视觉中国

  中国经济网: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新发展理念。请问,烟台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取得了哪些成就?还有那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

  张代令:党的十九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烟台作为海滨城市,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条件,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合理布局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经过多年努力,烟台的天更蓝了。蓝天白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美答卷。2013年以来,烟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年均321.8天以上,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第二,空气质量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中,烟台市绿色发展指数得分全省最高,资源利用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位居全省首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市持续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密切相关,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从“十一五”至今,累计退出水泥产能1036万吨、造纸产能14万吨、钢铁产能9万吨,清理“散乱污”企业6000多家。去年又压减煤炭量110多万吨,淘汰了市区所有黄标车。为了调动县市区的积极性,我市还出台了空气质量补偿办法,每季度根据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情况进行奖惩,去年莱山区因空气质量改善最好获得了517.5万元的最高奖励,构建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保大格局。

  经过多年努力,烟台的水更清了。烟台因海而兴、因水而美,广袤的沿海湿地、丰沛的河湖资源,绘绿了烟台的生态底色,可以说水支撑着烟台人的生活,烟台人也精心呵护着水资源。我市对重点河流实行河长制管理,并落实各级河长4400多名、湖长2400多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湖长体系全部落实到位。近年来,累计封堵入河排污口710处,整治完成22条黑臭水体。全市重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国控地表水两项约束性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标准,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Ⅲ类标准。多年来,我市实施了最严格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划定生态红线区总面积4900多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0.2%。实施了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行动,前段时间,因为天然无污染的海洋生态环境,养马岛在抖音平台上火起来,被网友称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东方夏威夷”,最多一天进岛旅游人数达到5万人。今年6月,省政府批准设立了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高标准打造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目前,长岛正按照国家公园标准,从山、陆、岸、海四个层面进行全域生态保育,打造纵跨渤海湾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烟台样板。

  经过多年努力,烟台的山更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发动沿海县市区居民持续大规模建设海岸防护林,并接连启动实施三年荒山造林、森林城市美丽烟台建设、国土绿化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通过不懈努力,使90%以上宜林沙滩得到绿化,为保护生产生活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820万亩,比1978年增加了4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4%,比1978年增长了一倍,高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4.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森林覆盖率18.6个百分点,持续位居全省首位。40年驰而不息造林绿化,使全市自然生态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放眼望去,昆嵛山、牙山、艾山等重要山脉草木茂盛。因为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我市于2013年和2016年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这两项全国造林绿化方面的最高荣誉。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些差距;中央环保督察对我市环保工作也反馈了一些整改意见,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做好自然保护区整改、水污染治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我市还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但我们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下决心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烟台“气”质。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6%以上,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感受“天然氧吧”。进一步改善烟台“水”质。加强重点流域、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景观建设,打造“流水潺潺、碧波荡漾”的优美图景。进一步增添烟台绿色。巩固和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让森林与城市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我市生态持续向好,让烟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建设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惠风和畅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提供可靠的生态环境保障。

    2018年9月14日,山东烟台,金秋时节,作为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的烟台,甜脆爽口的早熟苹果红将军已采摘上市。相较去年,今年价格每斤上涨7角左右。果农们将一车车红红的硕果汇集于市,买卖洽谈,场面红火。海阔/视觉中国

  中国经济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山东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重视乡村、农业发展。请问,烟台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更多乡村经济增长点?

  张代令: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里讲到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工作要求。在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求山东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优调活,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调优产业结构。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民增收的保障。烟台是农业大市,农产品亩均产出0.72万元,远高于全省0.43万元的平均水平;拥有1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上市企业15家,其中畜字号上市企业4家、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农产品出口近33亿美元,保持全省的1/5,全国的1/20,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我们将着力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我市现有特色产业优质品牌包括: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海阳白黄瓜、莱州梭子蟹、长岛海参、长岛鲍鱼、烟台绿茶、烟台葡萄酒等。其中烟台苹果频现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等国际盛会餐桌,传递烟台味道,展现烟台风采。烟台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地处北纬37.5度附近,与法国著名葡萄酒产区波尔多地区处于同一纬度,气候和土壤非常利于葡萄生长,全国葡萄酒制造企业10强名单中,烟台占了6个。我市将继续通过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消费吸引力、市场号召力、社会影响力。我们将着力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依托鲁花、龙大、双塔、张裕、东方海洋等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经营模式,围绕粮油加工、果品加工储藏、蔬菜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粉丝加工、葡萄酒酿造等七大产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带,培强优势特色产业区。去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65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总数达到1.4万家,实有会员32万人,省级以上示范社达到93家,家庭农场发展到4400多家。我们将着力发展农业“新六产”,以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为培育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持续推动农产品电商新业态,去年农产品网上零售43.7亿元,规模居全省首位。近年来,烟台大樱桃依托“互联网+”探索销售新模式,成为热销全国的“网红”水果。多家航空公司在烟台开辟“樱桃航班”,创造了48小时内从产地到餐桌的“烟台大樱桃速度”,开创我国单一农产品专运的“航空时代”。

  二是培强人力资本。我市现有农村人口471.1万人,农村劳动力279.9万人。我市也面临着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的问题,但凭借我市雄厚的农业基础和巨大的农业优势,我们有信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从而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聚集。2001年,因苹果与烟台结缘的保加利亚果树专家阿塔纳斯·布拉高夫,帮助引进大量优良果树品种资源,优化了我市果业结构,提高了果业管理水平。阿塔纳斯·布拉高夫为我市所做的贡献,充分说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市高度重视农村人才,以加强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对接农业领域人才所需,借力“双招双引”工作,打好政策牌、亲情牌、特色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了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同时,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活动,培育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一批带动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

  三是促进乡村文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烟台是全国文明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抢占乡村意识形态“高地”,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大力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多举措倡导文明新风建设,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加强乡村文体娱乐场所建设,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018年2月28日,山东烟台,农历正月十三,初旺码头渔民正在进行舞龙表演,现场人声鼎沸、喜庆祥和。钱程/视觉中国

  四是改善乡村环境。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的烟台篇章。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等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A类标准美丽乡村占有率已达到20%,我们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100个后进村尤其是扶贫重点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蓬莱市马家沟村,抢抓美丽乡村创建等重大机遇,走出了一条强村引领、资源整合、共同发展的道路,村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1.6万元跃升至现在的接近4万元。

  五是夯实组织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重中之重是要选好培强“带头人”,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有号召力的农村党支部队伍,带领全村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我市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化平安乡村建设,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基层依法办事能力。

  中国经济网: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烟台迎来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必将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请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烟台发展,总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张代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全力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建设制造业强市,就是充分发挥烟台“因工而强”和民族工业发祥地的优势,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推动制造业由制造向“智造”、由大到强转变,实现制造业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全球知名。到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9万亿元。建设海洋经济大市,就是充分发挥我市海域面积大、海岛多、海岸岛岸线长的优势,做好“经略海洋”文章,使海洋经济更强、海洋环境更美、海洋管理更优,成为全国重要的海工之城、海洋旅游之城、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到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就是充分发挥我市自然风光秀美、资源禀赋优越、发展基础雄厚的优势,厚植更加开放包容的创业沃土,让创业者梦想成真、让外来客流连忘返、让本地人引以为豪。到2022年,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600亿元,医养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