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宁波市市长裘东耀:阔步走在“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列

2018年12月14日 15:2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中)在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革命老区建设工作。

  编者按:40年来,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之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奋发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巩固和提升了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开放门户的城市地位。近日,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详细介绍了宁波如何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实现从内河小港向国际大港、从商埠小城向现代化国际港城的历史性跨越与华丽蜕变。

  中国经济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进程中取得了飞速发展。请问,宁波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中,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之际,宁波将如何赶超发展、争先进位,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裘东耀: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在党中央国务院、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解放思想,苦干实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对宁波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贯彻“八八战略”,推进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朝着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的目标阔步前进。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GDP从1978年的20.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84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宁波以全国0.1%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生产总值。今年,宁波将迈入GDP超万亿城市行列。去年人均GDP达到124017元,相当于世界银行标准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近5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415.8亿元,年均增长16.1%。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吞吐量超10亿吨的大港。城市软实力同步增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9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二是产业能级大幅提升。始终聚力实体经济,大力助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2.3∶48.0∶19.7演变为2017年的3.2∶51.8∶45.0,基本形成了以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动能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门类齐全的现代制造体系,目前拥有新材料、汽车制造等8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锻造出162个全国“单打冠军”。去年,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规上工业利税总额突破2000亿元,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显著提升,金融、会展、港航物流、文化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长足发展。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67家。

2018年11月14日,浙江宁波的“母亲湖”月湖。韩加君//东方IC

  三是城乡面貌大幅提升。建成区面积从改革开放初期仅18.3平方公里,拓展至2017年的345.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扩大到3730平方公里,“拥江揽湖滨海”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先后建成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1000万人次。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走在前列,所辖县(市)均为全国百强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17年的1.8∶1,大大优于低于全国平均的2.71∶1。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涌现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等一批先进典型村,余姚梁弄横坎头村的建设发展成果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回信肯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去年森林覆盖率48%,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今年1至10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8%,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78.8%。

  四是民生品质大幅提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二和第一,达到55656元和30871元,为全国的1.53倍和2.30倍。基本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健康宁波加快推进,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公共卫生管理网络体系。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网络体系,获浙江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平安金鼎”,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13年实现“双下降”。

  下一步,宁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努力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形成新示范。一是聚力壮大民营经济,着力推进产业升级、企业升级、创新升级,打造实体经济升级版。二是聚力扩大“三大需求”,抓项目、稳投资,抓市场、稳外贸,抓热点、促消费,打造平稳增长升级版。三是聚力全面深化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着力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体制机制升级版。四是聚力提升开放优势,率先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开放合作升级版。五是聚力推进“四大建设”,把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落到实处、落到项目上,打造城市能级升级版。六是聚力加快乡村振兴,狠抓环境治理、产业提质、难题攻坚,全面推进兴农富民强村,打造城乡融合升级版。七是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继续出重拳、下大力、增实效,强力推进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和风险防范化解,打造健康均衡发展升级版。八是聚力富民惠民安民,出台新政策,实施新举措,开展新行动,打造民生品质升级版。九是聚力强化谋划执行,结合机构改革提高谋发展、强创新、抓落实的能力,打造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升级版。

  中国经济网:在40年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中,宁波是一座敢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城市,曾在乡镇企业改革、国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众多领域开创全国先河。请问,宁波取得这些突破性改革成效的关键,在于牵住了哪些“牛鼻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克难攻坚中,宁波今后有什么打算?

  裘东耀:宁波人“诚信、务实、开放、创新”,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弘扬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一流的体制机制优势,持续激发城市发展动力活力。

  一是打造民营经济体制优势。注重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截至去年底,拥有各类市场主体86.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的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超过30万户和3万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51.8万户。全市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80%的税收、约6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出口、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有17家宁波企业跻身“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居全国城市第7位。

  二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把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要素资源向新产业、大项目和优势企业优先配置。目前,宁波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基本建立,土地、能耗、环境容量和资本等主要资源要素配置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排污权、碳排放等环境权益市场试点不断扩大。去年全市建设用地GDP产出达到5.4亿元/平方公里,高出全省平均20个百分点。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1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10位。

  三是加大简政放权改革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决策部署,大力深化简政放权,并以此撬动各领域改革,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创新活力。目前,全市实现了“四张清单一张网”全覆盖、“最多跑一次”事项全覆盖,基本实现了横向贯通、跨越部门的“一窗式”审批,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5个日,营商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发挥重大改革试点引领作用。围绕港口航运、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建设、金融保险、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综合配套改革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改革试点,当好改革发展先行者。近年来,获批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110多项省级以上重大改革试点,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坚持改革强市导向,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破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努力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实现新突破。一是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构建“一窗服务”大格局、“一城通办”大服务、“一体审批”大平台、“一网流转”大系统,推动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常态化,全面推进省市县数据共享一体化、市县政务云计算中心一体化,加快实现“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的目标。二是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全面落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80条政策,完善企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建成“一站式”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压缩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创新。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国资授权经营体制,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收费公路、枢纽场站、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全域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开展低效用地“亩产倍增”、创新引领“亩均效益”、扶优做强“亩产英雄”三大行动。完善新型居住证制度,推出面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四是构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措施,强化源头管理和风险评估,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浙江省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作业场景。夏文杰/东方IC

  中国经济网:宁波是一个因海而生、依海而兴的港口城市,去年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获浙江省政府批复,“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列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请问,宁波在对外开放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如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裘东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用足用好港口资源,做大做强开放优势,持续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走出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去年,宁波经济外向度、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77.2%、50.6%,高于全国33.6%、18.5%的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是立足港口资源促进开放发展。坚定不移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接续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作出的甬舟港口一体化的重大决策,大力助推宁波舟山港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大港。目前,宁波舟山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吞吐量连续9年蝉联世界港口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港口第3位。同时,依托港口集聚一批产业链完善的航运和物流服务企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年交易总额近万亿元,沿海湾临港工业带产能超过5000亿元。

  二是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相继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等一系列重大开放平台。完善外贸内生发展机制,培育壮大外贸市场主体,全市直接和间接从事外贸的人口约200万,进出口实绩企业1.7万家。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600亿元。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累计批准(备案)外商投资企业16555家,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超910亿美元、500亿美元,是全国第9个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的城市。推动优势企业稳步走出去,累计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2697家,备案中方投资174.4亿美元,先后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

  三是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宁波等地的古港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近年来,我们以中东欧16国为重点,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提升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成功举办4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3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等重大活动,全力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检验检疫试验区等重大改革试点,建立宁波中东欧国家引智工作站、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重大平台。去年,宁波对中东欧16国实现贸易额29.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提高到4.3%,其中进口增长74.6%,是全国增幅的3倍。

  四是推进国内合作广泛深入开展。按照“立足全局发展宁波,跳出宁波发展宁波”的全方位开放思想,先后作出“全面接轨上海”“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国内外”等决策。特别是以推动落实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为契机,加快与舟山、台州等共建宁波都市圈,深度接轨上海,支持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沪甬合作示范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每年在国内外重点城市举办宁波周活动,积极做好对贵州、吉林、新疆、西藏、青海、重庆等地的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今年1—10月,国内招商引资实到资金994.4亿元,增长8.1%,浙商回归实到资金705.4亿元,增长24.2%。

  下一步,宁波将全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一是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以创建国家级“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为统领,以推进“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以港口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国际枢纽,努力成为“一带一路”港航物流中心、投资贸易便利化先行区、产业科技合作引领区、金融保险服务示范区和人文交流门户区。二是着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浙沪(宁波)合作示范区为抓手,把前湾新区打造成为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板块,围绕打造数字长三角、创新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等,积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三是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启动实施新一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和“万企贸易成长计划”,确保外贸出口、进口占全国的份额稳步提升。四是着力营造一流开放发展环境。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继续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构筑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持续提升市场化、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水平。

2018年3月19日,浙江宁波,流水线上,智能机械手进行车身焊接。王振宇/视觉中国

  中国经济网:在改革开放初期,宁波的创新要素资源相对欠缺,却依然通过多年不懈努力,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特别是创新与实体经济、制造业紧密融合,既能“顶天”,又能“立地”。请问,宁波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面对国家赋予宁波的新任务新要求,下步打算如何开启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裘东耀: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立足民营经济优势、开放发展优势,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城市第8位、计划单列市第2位。工作中,我们突出了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进“科技争投”,扎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打造全国一流的民营经济创新创业高地。全市R&D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66%上升到去年的2.46%。今年R&D支出占GDP的比重预计将达到2.6%左右。财政科技支出去年达到58.8亿元,是2010年的2.65倍。近三年,将统筹安排财政资金150亿元用于产业创新。

  二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创平台支撑工程,谋划打造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两大创新高地,推进特色性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全力引进共建大院大所,今年以来,先后引进落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院所,推动宁波大学“双一流”学科、浙江大学“五位一体”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等建设。累计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69家、市级企业研究院1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90家。鄞州区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三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实施科技领航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2家,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2524家和86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以上。面向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10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部件攻关突破,成功研制国内首张TPX降温膜材料、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节能混动整车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四是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推进科技部门机构改革,优化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提升创新人才支撑,去年人才总量达219.6万人,是2010年的2.4倍。今年1-10月,全市新增人才17.4万人,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前列。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率先投用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扩至4亿元,科技信贷风险池规模突破1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快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率先建成引领型国家创新城市。一是进一步拓展创新发展空间。谋划建设甬江实验室、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平台建设,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提升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2%。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生态。引导民营资本开展创新创业,鼓励广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继续实施顶尖人才计划和“3315”系列人才计划,提升创新人才层次。三是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研发能力。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和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行动。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等建设。力争到2020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万件以上。四是进一步深化创新领域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高水平建设中意(宁波)生态园、中东欧(宁波)工业园等中外产业合作园,吸引更多的国际优质创新资源落户宁波。密切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对接,助推长三角城市科研设施的互联互通、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

  中国经济网:宁波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门类十分齐全。请问,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宁波如何继续发挥制造业优势?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是怎么做的?

  裘东耀:制造业是宁波经济的主体,也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把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始终不渝统筹工作推进、统筹产业发展、统筹要素配置,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规上工业利润增长30.9%。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8.1%,居全国城市领先水平。

  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方面,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一是聚焦产业转型,大力实施细分行业提升行动。全力推进“产业争先”,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制定出台数字宁波建设规划、数字宁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加快细分优势行业发展,在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产业等方面推进一批示范样板工程。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提升纺织服装、化工、橡胶塑料制品、文教用品、家用电器等传统制造业。培育制造业主体,实施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工程,有28家企业(产品)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聚焦制造方式转变,大力实施智能升级行动。推进智能化改造工程,实施规上企业三年智能化改造工程,今年全市新增3244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改项目、716家规上企业开展智能化诊断。预计到明年将实现规上企业智能化诊断和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在石化、钢铁、造纸等重点行业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今年实施节能改造项目430个、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绿色设计产品22项。深入实施融合发展,培育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3家企业列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11家企业列入全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三是聚焦动能转换,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了石墨烯、磁性材料、智能制造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积极筹建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石油基清洁能源与高端材料、纺织先进功能纤维等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实施石墨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高端模具与精密轴承、先进高分子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累计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开展新材料首批次、新装备首台套保险试点,精准落实新材料保险补贴政策。

  四是聚焦环境优化,大力实施要素改革行动。加强金融保障,开展金融支持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专项行动,发挥天使投资基金、创投引导基金和工信产业基金的作用。今年全市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25%。创新用地供给方式,推行弹性出让、分割出让等新型土地出让方式,确保新增用地指标的35%用于工业发展。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40.2万元/亩,居全国领先水平。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制定出台促进实体经济稳增长政策意见,近3年来累计为企业减负1000多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数字经济、网络强国、制造强国、大数据发展等战略,推进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实施“246”先进制造集群培育工程,重点打造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和创新服务等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强化推进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体用品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二是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着力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融合型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围绕提升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创新能级,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强化重点领域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创新能力提升。四是打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坚持以改革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产业平台提档升级,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同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经济网:宁波人杰地灵,“宁波帮”是中国著名商帮。“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在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请问,宁波是如何吸引“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来帮助宁波发展的?

  裘东耀: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宁波帮’是宁波的优势,也是浙江的优势,‘宁波帮’精神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人民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们发挥广大的“宁波帮”优势和帮宁波人士的力量,最大限度汇聚全世界“宁波帮”力量建设宁波。截至去年底,在甬投资的侨资企业已达8000余家,总投资额490多亿美元。500多位港澳台海外“宁波帮”在我市捐赠项目2200多个,金额超过19亿元人民币。

  一是办好大活动。加强统筹设计策划,先后举办了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指示发表20周年系列活动、首届世界“宁波帮”大会、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包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较好展示了宁波经济发展成果,汇聚了“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力量。

  二是建好大阵地。高起点建设“宁波帮”博物馆,把博物馆打造成“宁波帮”的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新生代“宁波帮”,设计符合需求的活动载体。连续14年举办港澳台“宁波帮”中青年代表人士国情研修班,每年举行“活力宁波?薪火相传”家乡寻根活动。开展“宁波帮”文献整理汇编和研究工作,出品一系列“宁波帮”题材艺术作品,启动海外“宁波帮”故居保护和文化基地建设,留住“宁波帮”的乡愁和文化记忆,传承“宁波帮”人士爱国爱乡情怀。

  三是搭好大平台。依托海外宁波同乡社团、校友会、商会、协会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42个“宁波海联驿站”,定期宣传宁波,发布政策信息,促进联络联谊,助力引资引才引项目,推进实施百名“宁波帮”精英人士回归计划。成立甬商总会,成员基本覆盖全球范围内重要“宁波帮”人士。打造新生代“宁波帮”联谊平台,成立香港宁波校友联合会、澳门宁波联谊会等。

  四是做好大服务。依托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中东欧博览会、宁波国际服装节、浙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邀请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和“宁波帮”商会、协会来宁波考察投资环境,开展合作交流。推进了香港世界宁波中华总商会总部大楼等项目落户宁波。为“宁波帮”提供“保姆式”服务,维护“宁波帮”人士的切身利益。成立甬港联谊会法律顾问团,为港胞及港企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下步,宁波将充分发挥“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优势,切实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重大优质项目和创新资源,助推宁波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浙江的金字招牌。请问,宁波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给宁波的营商环境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裘东耀:我们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拓展“快速办、就近办、网上办、全城办”的路径,努力实现“距离更近”“时间更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有力推动营商环境大优化、大提升。宁波营商环境质量排名居全国城市第8位。主要做法是:

  一是推进“一门服务”,让企业群众办事更便利。按照“应进必进”和“既能受理又能办理”的原则,市本级1234项行政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进驻的目标,形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村(社区)四级的窗口式行政便民服务平台网络。修订完善“一窗受理”工作方案,加快推动实现“无差别全科受理”。

  二是实施“一个标准”,让企业群众办事更明白。持续开展审批事项标准化便捷化,做好审批服务事项“八统一”标准落实和细化,编制完成91个“一事联办”标准并在全市推广应用。在市、县两级8个功能平台和产业园区推广特定区域“打包审批、集成服务”改革,每个投资建设项目平均缩减近60个工作日,获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三是推广“一网流转”,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快捷。着力打破信息孤岛,加快部门间信息共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市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与24个省级部门47套自建系统、24个市级部门48套自建系统的对接,市级部门自建系统对接率达到100%。

  四是探索“一城通办”,让企业群众办事更方便。稳步推进审批事项“全城办”,完善“就近受理申请、审批权属不变、数据网络流转、批件快递送达”运行模式。推进“宁波办事”综合自助服务终端建设,打造永不打烊政务服务窗口。拓展审批服务“掌上办”,市本级实现移动端“掌上办”事项326项。

  五是深化“一批重点改革”,让群众企业获得感更强。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模式,完善推广快速审批工作法。积极推行“证照合一、证照联办”,提升企业开办营业速度。推进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出证时间缩短到2个工作日。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促进审批中介“最多跑一次”、中介购买“一次必选到位”、中介监管“一体多维协同”。

  目前,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给企业群众带来了许多便利实惠。一是“最多跑一次”事项实现了全覆盖。市本级129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842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全城通办,占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的63.17%。485项市级民生事项实现了“一证通办”,占全部民生事项的74.6%。316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了“零上门”,占应开通审批事项总数的38.5%。二是企业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投资项目审批进一步提速,一般工业类企业投资项目、房产类项目开工前全流程分别压缩至59个自然日和95个自然日,行政审批第三方回访满意度达到98.7%。三是营商环境跻身全国前列。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显示,宁波项目审批效率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一。在去年国务院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评估中,宁波列副省级和省会以上城市首位。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