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下):创新驱动筑牢实力之基

2019年07月24日 10: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 平 杨阳腾 熊 丽 张苇杭

  广东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8年,广东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3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万亿元,是全国首个超万亿元省份。刚刚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广东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将走出一条怎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又将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的重要指示要求。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结构优化、动能增强、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从“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

  挥舞的机械手臂、忙碌的智能生产线、高精尖的科技产品……在广东企业看到的场面,颠覆了人们对于制造业的印象。

  投入700多台机器人,可以节约人力2.2万人;一次装机合格率提高到99.9%,订单交付周期从22天缩短到9天……在美的集团位于广州南沙区的全智能化空调生产基地,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张小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精益制造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成本、效率到品质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改善。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美的是致力于转型的广东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支持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省财政为此投入130多亿元实施两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生产方式变革,惠及3万多家企业。

  智能制造正在成为广东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潮流。

  在清远的欧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掌握每一块板材的具体加工进度、合格检验、物流去向;在惠州的TCL集团正在打造的智“惠”工厂,全自动偏贴及邦定、自动画面检查修复、自动包装及一体化仓储智能物流等业界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将得到应用;东莞市近年来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倍增和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全年认定资助自动化改造应用项目328个,目前已打造经济适用型、普及型智能生产线109条。

  站上智能制造的“风口”,工业机器人企业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将实现两位数增长。

  为使更多中小企业得到智能科技的赋能,拓斯达依靠创新,大幅降低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公司副总裁左运光指着一个应用于注塑加工的HQ五轴机器人说,“每台裸机价为2.8万元,可以至少代替流水线上一名工人,回本周期大大缩短,一推出就受到小微企业广泛欢迎,预计全年销售量可以达到2万台”。

  从“硬核科技”到“炫酷应用”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就是企业要具有长久的发展活力,产品要具有高附加值。”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钟振芳介绍,海纳农业通过技术研发,突破了稻田产值和稻谷价值的“天花板”,实现了每亩收入1.5万元以上,亩净收益达到5000元。

  在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记者体验了从刷脸安检、刷脸购物到刷脸试衣一系列人脸识别的“玩法”。云从科技总经理林明说,支撑这些“炫酷”应用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3D结构光人脸识别、人体3D重建等核心技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他们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十二条”、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组织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决心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恒心和韧劲,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端环保装备研发推广与服务平台。公司采用实验室与企业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创新模式,将实验室研发成果进行产品化、商品化,又将部分收益反哺实验室;实验室则对所形成的成果不断优化,同时开发出更具市场价值的成果,支撑企业不断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保证了企业在技术上始终有‘源头活水’,始终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无中生有’的创新活力。”公司总经理刘淑杰说。

  2018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5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有效发明专利量稳居全国首位。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均排名首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明显,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元。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5%。

  从“制造大省”到“产业强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广东要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党中央赋予广东的使命担当,也是广东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已经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全省拥有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居全国第一;拥有电子信息和绿色石化2个产值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还形成了广州、深圳、惠州3个产值超千亿元规模的4K产业集群。

  “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广东来说,最重要的是抓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说。

  马兴瑞坦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广东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广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任务相当艰巨。产业结构调整仍未到位,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不足并存,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快,等等。

  广东始终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为鼓励发展实体经济,广东大刀阔斧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眼解决制约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广东出台了“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建立与企业家面对面沟通协商、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等机制;

  为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广东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政策措施》日前印发,送上了包含22条富有“含金量”政策措施的“大礼包”;

  通过落实国家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今年1至5月,广东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327亿元,预计全年减税降费将达2674亿元;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营商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作为国内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主业务系统可以支持每秒1.5万笔的征信信息查询,系统一期设计数据存储容量超过千亿条。”公司董事长朱焕启介绍,公司个人征信生产系统采集超过6300万借款人数、上亿个信贷账户数。

  广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今年上半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3.4∶40.6∶56.0,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65.2%,“稳定器”作用更加凸显。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56.4%和31.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68.5%。

  不懈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广东正在划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轨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 平 杨阳腾 熊 丽 张苇杭)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