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贵州,从磅礴的乌蒙山到奔流的赤水河,从风景秀美的万峰林到波光粼粼的小七孔风景区……天蓝、山绿、水清,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画卷生动铺展。近年来,贵州把生态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
贵州的绿色生态家底,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贵州各族人民久久为功的保护成效。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贵州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现多个全国“率先”。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正以制度利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建设方面,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建立长江经济带首个跨省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生态评价考核方面,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生态产业发展方面,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大普查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司法保障方面,出台生态文明促进条例,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大方县大山乡光华村老支书罗光贤2014年有了“河长”头衔。流过家门口的赤水河支流格里河,过去开矿、炸鱼、滥用农药。罗光贤邀请沿河20多个村支书当上了民间“河长”,在“河长”们严格监管下,格里河变清亮了,水质明显好转。
贵州省委、省政府将河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将其作为助推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大生态战略行动的需要,写入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率先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目前贵州省4697条河流设“河长”22755名。
在贵州山区,生态红利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石阡县石漠化极为严重,也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但通过长期保护和修复,2019年该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9.29%。将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石阡县做足“山、水、茶、城、游”等生态产业文章,使绿色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不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贵州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持续推进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体废物治理、乡村环境整治等标志性战役和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工作,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年攻坚”;深入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推进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惠及6万多贫困人口。
贵州坚持将“保护”进行到底,加快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断把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赢。数据显示,2019年,贵州省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森林覆盖率58.5%,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居全国第一;完成营造林5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720平方公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