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幸福东北】黑河自贸片区:打造大桥经济 构建双循环发展体系

2020年09月16日 09:4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6日讯(记者 杨淼) 2019年9月17日,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黑河片区挂牌,也标志着我国最北贸易试验区片区的建设正式启动。一年来,黑河片区紧密衔接国家战略,使黑河这一边境重要节点城市与哈尔滨区域中心城市联动发展,打造黑龙江省新的增长极。

  在“幸福东北”网络主题活动黑龙江省云座谈会上,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海东表示,一年来,黑河自贸片区围绕“建设跨境产业集聚区和边境城市合作示范区,打造沿边口岸物流枢纽和中俄交流合作重要基地”的工作目标,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社会关注度显著增强,开放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不断凸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制度创新成果突出  

  贡献多项“黑河样本” 

  据王海东介绍,黑河自贸片区在第一批10项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中俄跨境集群建设、数字边民互市贸易监管体系集成创新、跨境电力贸易与落地加工、跨境法律综合服务新模式”等4项创新案例上报国家。

  国际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创新跨境法律综合服务新模式、跨境电商货运物流“多仓联动”数字化集运新模式等3项创新案例获批全黑龙江省复制推广。

  “跨境运输车辆管理信息一站式备案”作为部委推广创新案例获海关总署备案;“党旗引领 创新自贸”党建引航工程成为全国首届自贸区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为全国自贸区奉献可复制、可推广的“黑河样本”“黑河智慧”。

  营商环境优化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一年来,黑河自贸区片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略有成效。

  具体来看,黑河自贸片区推进推进政务体系建设,设立“综合窗口”,推行28项商事制度改革举措,实行“线上+线下”行政服务和监管模式。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

  提高通关和贸易便利化,推出网上便民服务平台“边检服务掌上直通车”,实行对俄执法合作、出境自驾游一站式查验等21项通关便利举措。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实行“35证合一”、企业登记及简易注销等便企措施。截至8月末,区内企业3200余家。新增注册企业810家,注册资本超52亿元。

  沿边对外经贸合作升级  

  投资产业前景广阔 

  王海东谈到,黑河自贸片区一直在提升沿边对外经贸合作,比如黑河互市贸易交易结算中心启动运营,为“互市贸易+电子商务”和“互市贸易落地加工”奠定基础。大黑河岛国际商贸中心改造成体验新式休闲娱乐的综合载体。

  黑河自贸片区还制定“边民互市贸易专业合作社”设立流程和管理制度。完成黑龙江省首笔“边民互市贸易专业合作社”对外预付汇业务。全国首创制发“数字联名边民卡”,通过上海银联总部审批,近期制卡发行。截至8月底,互贸交易商品2534吨,交易额3915万元,参贸边民37722人次,受惠45万元。

  另外,黑河自贸片区继续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王海东提到了中国邮政国际互换局项目,通过建设“邮检”作业场地,满足邮件通关、跨境电商通关功能,打造跨境电商对俄陆运新通道。还有“互市贸易+跨境电商”项目,通过边民互市贸易交易点建设跨境电商便民服务平台和边民互市贸易溯源认证体系,打通互市贸易商品网上跨境贸易销售渠道,带动边民创业致富。

  最后,王海东指出,未来黑河自贸片区将深入落实国家自贸区发展战略,打造大桥经济,构建双循环发展体系,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推荐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