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潮涌长三角】南通构建医疗跨域互联体系 做好“新生儿一件事”办理

2020年10月19日 09: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南通10月19日讯(记者宋雅静)10月16日,“潮涌长三角·共建进行时”采访团来到江苏省南通市,采访了解南通市卫生健康信息跨域成果,以及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建设详情。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一卡通服务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南通市于2019年6月完成了国家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南通试点工程,基本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跨域医疗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形成了沪通两地电子健康档案、预约挂号、远程会诊转诊、非法行医查处、计免和血液信息共享等七个方面的跨域互联互通及业务协同。

  目前,沪通两地实现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交换和共享,支撑两地跨域分级诊疗协同工作。本地和外地医疗信息跨域互联融合,形成完整的诊疗记录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截至2020年6月,南通患者共有33万次在上海就诊,就诊明细表169万条记录,西药处方304万条记录,处方明细表806万条记录,检验明细表1023万条记录,检验主表98万条记录,出院小结3万人次。同期,上海患者共有2万人次在南通就诊,就诊明细表3万条记录,西药处方表1万条记录,处方明细表3万条记录,检验主表2万条记录,检验明细表23万条记录。以上医疗信息和数据均在24小时内实现南通和上海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并及时更新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通市卫生健康信息跨域建设建立基于国家全民健康四级网络平台的跨域数据链路体系。以国家全民健康四级网路平台为基础,建立了在纵向上贯穿国家--省--地级市,横向上覆盖江苏--上海2个省域的跨域网络链路体系,实现了下一步跨域工作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的前提条件。

新生儿父亲王先生展示证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刚刚办理完相关手续的王先生向记者介绍着“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的便捷。他的宝宝于10月12日出生,13日就办理了户口,材料是通过邮寄方式送达的。16日当天,王先生已经用孩子的社保卡在医院结算了住院费用。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李双双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在该医院实施后,办事流程大大缩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从8月20日“一件事”联办系统试运行至9月20日正式运行,已有1000多新生儿通过联办方式获得相关证照,全年将有4万多家庭受益。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信息科工程师肖激雷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合作共享,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一体化发展目标,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健康信息化的获得感。”

办理窗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南通市政务办、大数据管理局、公安局、人社局、卫健委、医保局六个部门在全市域联合推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通过再造办事流程,升级业务系统,实现公安、人社、卫健、医保新生儿相关数据互联互通,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出生申报户口登记、社会保障卡办理、医保参保登记、保费交纳、儿童预防接种证、母亲的生育保障待遇支付、患儿医保待遇8个事项一揽子宣传,全方位告知。新生儿出生申报户口登记、社会保障卡办理、医保参保登记、医保保费交纳,监护人只需到派出所跑一次,其他全由数据线上“跑腿”。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母亲的生育津贴领取、患儿医保待遇全能在新生儿出生医院一步搞定。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推荐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