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灿的玉米堆满仓,红红的辣椒挂墙头……走进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一派丰收景象,村民的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村屋农舍错落有致,青砖、灰瓦、竹篱笆等当地材料垒成的砖坯墙别有新意,透露出浓浓的皖北村居韵味。
辉山村曾是曹市镇有名的贫困村,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49户。但到了2018年辉山村就实现了脱贫,还荣获“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美丽百家村”等称号;2019年更是被评为“全国旅游示范村”“全国治理乡村示范村”和“安徽省重点示范村”,并晋升为国家3A旅游景区。
短短3年时间,辉山村怎么就有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红色旅游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特别是皖北最早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辉山革命烈士陵园就坐落在辉山村。涡阳县曹市镇党委书记王雷表示,让落后的辉山村真正“红”起来,必须挖掘红色资源。同时,让旅游产业带动发展集体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辉山村对辉山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恢复性建设和保护性开发。抓住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红色旅游项目,辉山村与涡阳乐行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辉山旅游责任有限公司,并将村属集体土地、荒坡荒沟等固定资产进行整合,初步评估1000万元用于入股发展,收益按照4∶6的比例进行分红,实现资产增值和集体增收。
前不久,辉山村组织开展了“晒秋节”,村民们用日常生活中的农作物摆出党旗、五角星等图案,设计出与“红色辉山”相契合的作品和图像。在增加“红色”旅游内涵的同时,又通过“晒秋”的方式销售农产品。
此外,辉山村还依托村内交错的水系,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流转土地200多亩种植荷花,打造“荷塘月色”。今年7月份,辉山村的200多亩荷花竞相开放,日接待游客超过1500人次。
以前行走在辉山村的街道上几乎见不到年轻人,大多数村民都去了外地务工。现在,辉山村热闹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工作。村民牛丹丹告诉记者,辉山烈士陵园改造后,她回到村里做起了景区讲解员。“以前在外地务工,每个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现在回到村里,年薪加上补贴,年收入超过7万元。”
在辉山村振兴大街的街头,有一家名叫“红色记忆”的民宿,这是辉山村的第一家民宿,其经营者侯虎也是辉山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年轻党员。侯虎告诉记者,2017年,曹市镇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经营民宿的成功经验。考察回来后,他坚定了办民宿的信心,并创办了辉山村第一家民宿,一楼是超市和餐厅,二楼是客房,现在民宿每年收入超过60万元。
近几年,回乡创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多了。辉山村中心校校长孟晓东告诉记者,村里加大了教育设施设备投入,提升和保障了乡村教师质量、数量和待遇,完善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加强了管理,优化了教育环境。全校在校学生数量原来只有100多人,现在学校共有学生400多人。
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辉山村探索多元种植、多业经营,除了流转土地200亩种植荷花,还流转土地900亩探索栽种了黄金梨、软籽石榴、黄桃等经果林。
与此同时,辉山村还有3家纱布厂以及扶贫车间、爱心超市等10多个扶贫基地。据美君纱布厂负责人殷美君介绍,来扶贫驿站工作的都是周边村民,主要工作就是折纱布、缝纫纱布,每年工资从七八千元到1万多元不等,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现在,辉山村越变越美、越来越好,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也日渐高涨。辉山村党委书记牛雪峰说,辉山村将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发展好红色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把村落的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服务型村庄,“真正让村民越来越富,村庄越变越美,产业越来越兴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白海星 周颖一)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