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高质量发展】记者手记|“长江大保护”下的南京:拥江发展 夹江而立

2020年11月13日 10:1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谈起深秋时节“金陵”城的韵味,有老南京人讲要从一碗城南小巷热汤馄饨早餐带来的满足感说起;有游客说能在栖霞赤云般的枫林和鼓北地带存在了若干世纪的老城墙中寻觅;有形形色色在企业上班打卡的工薪族,正在分享这座长三角特大城市“双11”的消费潜力……我们则沿着这座跨江而立都市的滨江步道,细细品味江畔如油画一般五彩斑斓而又富含生机的秋。

秋韵南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肖霄/摄影

  2014年,一个令南京人倍感自豪的年份。这一年,南京因成功举办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走红全球。也是这一时期起,坐落在城市滨江地带的南京奥体中心,成为一座将无数眼球引向江畔的地标建筑。我们的采访中,很少有老南京提起“夹江而立”的家乡发展往事,仿佛彼时隔着长江这道天堑,对岸的故事那般遥远。

  “滨江不见江”,确实是历史上南京城的发展之痛。也因此,在奥体中心、青奥公园等相关主题建筑建成之前,与‘青奥’一词休戚相关的河西板块在南京主城并不出名。在秦淮河相较长江更为本地人熟悉的年代里,“滨江”一词热度不高。不仅交通不便,那段时期分布在沿江两岸的工厂、码头不胜枚举,“围江发展”、“不见江岸”正是彼时南京临江片区的真实缩影。

  转变,发生在城市下定决心保护长江生态、科学高效利用黄金水道、统筹规划拥江发展近十年间。也正是自此开始,这座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由“秦淮河时代”迈向了“扬子江时代”——长江,不再是阻断城市发展的天堑,更不是令城市居民感到陌生的地方。

秋韵南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肖霄/摄影

  在令市民越来越熟悉的江岸,沿滨江幕燕风光带一路沿江向南,碧绿的江水与岸边的岩崖、树木、草坡、公园、跨江大桥相映生辉。张开双臂,沐浴着江风,满眼尽是秋天的色彩。

秋韵南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肖霄/摄影

  “我们现在所在点位是青年文化公园,建设前实际是一片荒滩湿地,遍布船厂码头。”河西管委会生态发展处工作人员刘堰珺介绍,建设公园,便是为城市绿色发展、拥江发展、推动长江大保护从长计议。而为使人们更充分地感受城市为转型发展、保护生态所做的付出,在腾退修复过程中,也保留了一些江畔昔日的工业遗迹,让人在自然生态修复中能够亲水,也能唤起共识,凝聚守护长江的合力。

  同样在沿江地区,燕子矶新城指挥部规划拓展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2010年,南京市便把“燕子矶地区化工企业整治搬迁”列为年度十大重点民生工程。

  “旧岸”换“新颜”的南京滨江,不仅仅正通过一项项治污手段提升岸线生态质量,还于今年5月出台了《魅力滨江2035》发展规划,提出在沿江地带建设“九大城市客厅”。燕子矶临近的幕燕风光带正是九大客厅之一。

  “可以说,城市客厅的规划,又把南京拥江发展的进程,向前推了一把。”刘堰珺说,“城市客厅”旨在整体谋划之下,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江江岸,再将不同特色的江岸相互串联,以期为城市滨江核心地段“镶上绿丝边”,还江于民的同时,还江于绿、还江于鱼、还江于自然。

  当然,发展理念和规划远景的转变,还不止体现在沿江保护上。修复的生态、优美的环境、精品打造的岸线,本身也是发展赖以生存的资源。正如这暮秋之景,滨江文旅融合曾是南京过去发展的短板,而今伴随“江岸打卡”、“生态提升”,反倒塑造了城市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打卡点。

  “文旅融合带来南京拥江发展的新机,就带来了城区板块崛起的机遇。”刘堰珺向记者介绍,今天,包括伫立江畔、以绿博园和江苏大剧院“文体”轴线打造的城市客厅,和以华侨城欢乐滨江为题打造的国际化城市客厅,无疑都是城市发展要素的集聚地,“在华侨城金融总部集聚区,便汇聚了诸如阿里巴巴、小米、华为等大型企业,总部集聚加速释放乘数效应。”

  南京的滨江,让人们更多感受到江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未来的无限种可能。在这里,我们从时代的记录者转变为城市客座者,感受这座魅力古都在长江保护与转型发展中,走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感受长江两岸,带来的秋天意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肖霄)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推荐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