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宋雅静)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振奋不已。记者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问题,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长朱伟,深入探讨“佛山模式”在大湾区中将如何迈上新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长朱伟
朱伟代表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佛山抢抓机遇,“十三五”期间,佛山成为全国第17个、广东省第3个经济体量超万亿城市。迈入“十四五”,佛山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要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紧扣今后五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双区”驱动机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继续发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大湾区建设中突围
“佛山模式”重点做好“通”与“融”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为广东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广东推进大湾区发展建设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近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连发4份重磅文件,其中两份是支持佛山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
经济日报在今年年初发表文章《佛山如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对“佛山模式”非常关注。佛山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如今“佛山模式”和经验,是如何指导佛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把握机遇,提高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朱伟代表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佛山抢抓机遇部署‘通’与‘融’。”他指出,佛山在五大方面形成抓手,推进落实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携手广州共同打造广佛极点。为了强化广佛极点建设,广佛两市共同谋划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目前建设方案及总体规划已经达成一致,试验区启动区、广佛荟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跨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广佛肇高速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广佛大桥实现动工建设,海华大桥、番海大桥正式通车。产业合作成效初显,自携手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个万亿产业集群目标提出后,广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率先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达万亿目标。创新合作不断深化,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广佛科技创新合作的工作方案》,来自广州高校院所的专项合作项目累计超过110个。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取得新突破,广佛跨界河流水质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推动“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方位加强与深圳对接合作。加强产业对接合作,多次在深圳举行招商推介会、双城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安全产业投资推介会等活动,主动承接深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溢出。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深圳的金融机构已在佛山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共115家,同时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佛山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及融资,目前佛山在深交所上市企业34家,融资规模约667亿元。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等,推动佛山“一环”南线东延高速、佛山至中山高速、广珠西线高速对接中山东部外环高速等规划建设,畅通佛山和深圳的快速联系,加快形成佛深“1小时经济圈”。
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协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编制佛山市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贯彻落实文件,并制定了一系列突破性、普惠性的配套政策。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稳步推进,组建广东省基础研究基金佛山市联合基金,佛山首批获立项青年基金项目168项。
促进规则有效衔接,携手港澳构建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进粤港澳跨境要素便捷流动,携手港澳构建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共120项,推动104家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加速企业开办“佛港澳通办”落地,进一步简化澳企、港企和个人开办企业注册流程,成为全国首个公司类简化版香港公证文书跨域邮寄送达城市。支持港澳地区机构投资者在佛山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QFLP)股权投资业务试点,参与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投基金投资。
便利港澳居民在佛山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积极为港澳居民在佛山居住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推行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办理时间减半服务,优化香港居民免试申领内地驾驶证办理流程。便利购买商品住房,港澳居民在佛山购买商品住房不受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缴纳年限等条件的限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只要参加了佛山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待遇和本市市民完全同等。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建立佛港澳青年三大交流合作基地,定期举办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峰会”等一系列活动,五年累计提供优质实习、见习岗位20000多个,链接企业3000多家。
“十四五”新起点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
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之路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将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实现合作共赢,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实现自身发展?
朱伟代表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讲到:“‘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又一个大跨越,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十三五’期间,佛山成为全国第17个、广东省第3个经济体量超万亿城市。迈入“十四五”,佛山将立足先行、争当标杆、勇做示范,在新起点上展现新作为,在新征程中勇创新成就,争当广东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佛山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要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紧扣今后五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双区”驱动机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继续发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新发展格局,互联互通是基础,佛山将把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制度规则的“软联通”摆在大湾区建设优先位置。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交通布局,携手广州共同打造世界级交通枢纽。重点抓好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高快速路网,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经济圈、生活圈。
朱伟代表特别强调,要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此次采访的机会,透露一个消息:“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复同意,将佛山市高明区更合北场址作为佛山新机场的推荐场址,佛山新机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佛山新机场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5+4”骨干机场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重点枢纽,未来将与广州白云机场共同形成国际航空枢纽,打造成为珠三角西部枢纽机场,预测203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000万人次,205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超6000万人次。接下来,佛山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佛山新机场建设,力争2021年底前实现先行工程动工,2022年底前实现机场建设全面动工,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以协同发展、改革联动为重要抓手,更加注重规则制度的软联通。随着广佛全域同城、支持对接深圳、粤港澳合作等方面工作的不断深化,更加需要机制层面的突破和牵引。要在推进广佛“1+4”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等重要区域和平台建设中,大力探索区域合作新机制,全面提升区域协作水平。重点聚焦“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深圳科技+佛山智造”“港澳服务+佛山产业”,大胆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和规则差异,加快佛山市与湾区城市之间在人才、金融、科创、产业、贸易等领域的深度对接合作,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佛山将携手广深港澳等大湾区城市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坚定不移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把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放到广佛全域同城化、放到“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放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局中去谋划,加快培育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机构,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加强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创新平台的交流合作,推动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高效联动。针对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与深圳、广州、香港等湾区城市一道,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智能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同时,聚焦全省重点打造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找准佛山主攻方向,探索建立重点产业培育“链长制”,并针对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加快构建“2+2+4”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与珠江两岸城市产业协同,携手共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主动与沿海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承接深圳优势产业和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加快推进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顺深产业城等项目建设,推动“深圳科创+佛山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并谋划组建两市合作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佛山实体经济与深圳金融资源对接。深化“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重大合作平台。重点加强与香港离岸贸易合作,加快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重大商贸平台建设,与港澳携手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加快构建协同港澳、面向全球、自主可靠的经贸网络。
“十四五”寄语:
我国将实现更有“含金量”的稳健增长
朱伟代表对中国“十四五”向着新航程前进,发表寄语:“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现更有“含金量”的稳健增长,经济规模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大进步,让我国发展更扬眉吐气、自主可控;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快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总之,“十四五”发展前景光明,任务也同样艰巨,只要我们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一幅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画卷定能如期绘就!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