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四问中国航天“十四五”新征程 这些“大事”值得期待!

2021年03月11日 15:4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宋雅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十三五”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随着探月工程的不断推进,民众对“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的规划、部署等高度关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四问中国航天在“十四五”期间,将如何开启新征程?

  一问:航天精神如何弘扬和传承?

  赵小津委员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今年带来了“关于筹建国家航天博物馆”和“关于在全社会大力宣讲航天精神”两个提案。中国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精神是在完成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实现航天科技突破中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等精神特质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他讲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号召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重要时点,充分展示航天科技成就,弘扬航天精神,必将激励全国人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航天精神的弘扬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赵小津委员期待有更多的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加入进来,进一步挖掘航天精神的时代内涵,把航天精神的闪光点与改革发展的时代主旋律相结合,把弘扬和传承航天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对接,将航天精神作为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用航天人爱国奉献、接续奋斗的真人真事激励国人拼搏奉献、不懈追求,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二问:“十四五”期间,我国航天科技发展有哪些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从成果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来说,我国目前已进入航天大国的行列,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向航天强国稳步迈进。

  赵小津委员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宇航发射继续开启“超级模式”。预计全年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其中,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发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落地等。他讲到:“都是我们未来的重要任务目标。”

  今年,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计划完成天和一号核心舱、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5次发射任务,其中,空间站核心舱任务拟于今年春季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我国空间站工程以建成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目标,力争在科学和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计划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

  同时,我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使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二轮征集公告也将适时发布。

  天问一号开启着陆模式,首次探火工程进入收官之战。2021年2月12日,天问一号绕火星飞行的影像也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成功被火星捕获后,接下来三个月,探测器在几次变轨后就要开启火星登陆准备模式,天问一号预计将在5-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

  北斗开启全球化、产业化发展新时代。正式开通以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进入2021年,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将:提升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全面部署短报文、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国际搜救服务等特色服务能力;发展应用产业化进入新阶段,区域应用转向全球应用、全面走向大众应用、持续创新应用模式;北斗产业化步入快车道,国家有关部门将北斗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鼓励“北斗+”、“+北斗”技术创新,推动北斗融入新基建,催生北斗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值翻一番,突破万亿元大关。

  高分专项应用将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将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高分专项将开启高分遥感智能化发展新征程,推进空间信息与应用技术发展,让高分遥感走向大众,走出国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求,今年还将发射中星9B、海洋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高分三号、高分五号、资源一号等多颗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将进一步满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广播电视、气象等各个领域用户的应用需求。为满足国内外商业卫星的应用和发射需求,2021年还将发射吉林一号、齐鲁一号、宁夏一号、北京三号等商业卫星。

  三问: 天问一号、嫦娥探月工程后续怎样规划的?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通过无人自主采样的方式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时隔40余年人类再次从月球带回样品,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完成这一成就的国家。

  赵小津委员称:“后续我们将继续推进探月四期的规划论证。2019年的嫦娥四号任务是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务,其后还规划论证了三次任务。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开展月球南极资源详查,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份、空间环境进行一次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都在论证是否在月球建立一个科研基地或者科研站,比如采用3D打印技术在月亮上利用月壤建房子等,将通过嫦娥八号验证部分技术,为以后各国一起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做前期探索。

  同时,他对火星探测任务,也进行了解析。赵小津委员讲到:”2016年1月,我国的火星探测任务经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发射,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将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来没有过的,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任务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表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2030年前后,我国还将计划实施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等探测,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深空探测工程实施。

  四问:航天科技如何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巨变和机会?

  我国航天科技目前在高速、高质量发展中,也同样涉及到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更广的经济领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20年,中国航天应用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300颗,形成了通信卫星体系、遥感卫星体系,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共同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全国各行业的综合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赵小津委员也从多个应用领域,举了实例:

  在通信广播服务方面:随着中国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飞机上网需求激增,中国首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青岛航空QW9771航班成功首航,并进行了中国民航史上第一次空中直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中星十六号卫星为此项服务提供了重要的通信连接,飞机搭载的高速互联系统可以实现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联网。后续,中国还提出继续推广机上WiFi技术,力争在2022年空中接入互联网服务覆盖全机队。

  在交通运输服务方面:在民航领域,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在波音737和空客A321系列客机上安装北斗设备,民航局提出“中国民航大力推进北斗系统应用”。在铁路运输领域,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于2020年正式启动,已在中国首条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完成了首次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无人驾驶,速度高达350千米/时。

  在卫生健康服务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设备确保了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为两座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在重点战“疫”区域,上百架10千克至1.5吨载重的无人机利用北斗导航,将急需的医疗和防疫物资精准送到医护人员手中。中国在疫情期间调用了高分、高景、吉林一号、珠海一号等系列卫星,对部分重点省市在疫情防控各阶段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监测、分析。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复工复产有序启动后,遥感卫星继续密切追踪,对重大建设项目、产业园区、工矿企业复工、农作物春耕种植等进行了监测和系统分析,为各级政府统筹推进经济恢复和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应急管理服务方面:航天科技集团为应急管理部提供“天眼”卫星监测系统服务,2020年,“天眼”系统自动发送林火预警290次,应急响应22次,自动快速提取洪涝淹没范围并成图49幅,全面支撑了全国林火季、洪涝季的应急管理,并在各地应急厅推广应用。

  在国土资源服务方面:中国卫星遥感技术与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在土地调查、违规监管、城市规划、基础测绘等方面发挥倍增器作用,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2020年12月,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主要就是通过北斗卫星系统精准测量出来的,同时通过高分七号、资源三号等卫星为登山队提供了地形数据参考,风云四号等气象卫星提供了气象监测支持,登山队通过Ku频段车载“动中通”系统连接中星6A卫星,将实况画面通过卫星传回。

  另外,海洋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农业生产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电网服务方面,卫星应用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将有多颗民用空间基层设施业务卫星发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