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完善解决民生问题制度机制

2023-12-11 10: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沈阳12月10日讯(记者 孙潜彤)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辽宁各地把“四下基层”作为主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围绕民生诉求开展调研,建立民生项目清单,开展“民呼我应”,探索“举一反三”。实行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切实看到主题教育的成效。

  辽宁鞍山市铁东区东山街55号,是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的旧居。记者采访时,从院子里迎出来的孟庆珍是孟泰的长女。这位89岁的老人依然活跃在传承弘扬劳模精神的宣讲一线,不久前还在社区里给居民讲党课。“政府对老旧小区可重视啦,又铺砖,又绿化。把小区扮漂亮,我也想出一份力。”

  “居民吹哨,干部报到。咱们基层党员干部的电话就明示在街路醒目处。”铁东区园林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凯闻说,快速响应居民诉求已形成机制。诸如小区居民反映的街路不平整、停车混乱等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梳理出同类、高频问题,拿出统一方案集中解决群众难心事。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鞍山在主题教育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把群众的“身边事”当作“心头事”,着力完善从点到面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机制。

  入冬以来,辽宁辽阳市开展党员、干部“访民问暖”入户调研。针对居民小区“孤岛户”“房山户”室温较低的情况,当地采取铺设外墙保温、调整供热参数等综合措施保供暖。辽阳白塔区兴盛园小区居民杜丽丽说:“我们小区已有30多年房龄,保温不好,这回政府给旧房子外墙做了保温层,家里的温度比去年高了不少。”

  如何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居民反映的事大多是‘火烧眉毛’的急事,我们要把眼前不急的事也尽量想得周全。”白塔区城市更新局工程科人员陈祉翰举例,给老旧小区外墙加装保温层的同时,对楼体重新粉刷,对平顶楼房漏雨点进行了全面维修,铺设防水层。做好楼面的,再做隐蔽的,重新梳理各种楼体管线,增加排水系统,改造污水管网。居民操心的一件事,就这样变成了党员干部着力解决、办好的一类事,有了一条龙的整改方案和持久效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辽宁完善解决民生问题制度机制

2023年12月11日 10: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沈阳12月10日讯(记者 孙潜彤)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辽宁各地把“四下基层”作为主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围绕民生诉求开展调研,建立民生项目清单,开展“民呼我应”,探索“举一反三”。实行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切实看到主题教育的成效。

  辽宁鞍山市铁东区东山街55号,是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的旧居。记者采访时,从院子里迎出来的孟庆珍是孟泰的长女。这位89岁的老人依然活跃在传承弘扬劳模精神的宣讲一线,不久前还在社区里给居民讲党课。“政府对老旧小区可重视啦,又铺砖,又绿化。把小区扮漂亮,我也想出一份力。”

  “居民吹哨,干部报到。咱们基层党员干部的电话就明示在街路醒目处。”铁东区园林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凯闻说,快速响应居民诉求已形成机制。诸如小区居民反映的街路不平整、停车混乱等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梳理出同类、高频问题,拿出统一方案集中解决群众难心事。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鞍山在主题教育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把群众的“身边事”当作“心头事”,着力完善从点到面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机制。

  入冬以来,辽宁辽阳市开展党员、干部“访民问暖”入户调研。针对居民小区“孤岛户”“房山户”室温较低的情况,当地采取铺设外墙保温、调整供热参数等综合措施保供暖。辽阳白塔区兴盛园小区居民杜丽丽说:“我们小区已有30多年房龄,保温不好,这回政府给旧房子外墙做了保温层,家里的温度比去年高了不少。”

  如何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居民反映的事大多是‘火烧眉毛’的急事,我们要把眼前不急的事也尽量想得周全。”白塔区城市更新局工程科人员陈祉翰举例,给老旧小区外墙加装保温层的同时,对楼体重新粉刷,对平顶楼房漏雨点进行了全面维修,铺设防水层。做好楼面的,再做隐蔽的,重新梳理各种楼体管线,增加排水系统,改造污水管网。居民操心的一件事,就这样变成了党员干部着力解决、办好的一类事,有了一条龙的整改方案和持久效果。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