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打造“冰雪非遗”品牌

2024-02-23 09: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呼和浩特2月22日讯(记者陈力)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举行期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安排了一条非遗线路,依托太阳花、皮雕、毡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物展示、参与体验、知识科普为载体,让非遗走进生活。

  “内蒙古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非遗项目“肯古楞”传承人鄂进军介绍,“肯古楞”原意为野猪皮制作的滑雪板,后引申为滑雪运动。它见证了达斡尔民族曾经的狩猎生活。

  蒙古族非遗项目“那达慕”通常在每年七月、八月间举行,“冰雪+”赋能后,办赛期限延长了,参与人数扩大了。截至202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冰雪那达慕”已成功举办20届,内容也拓展到海拉尔冬季英雄会、扎兰屯全国自由式滑雪、额尔古纳首届中俄界河冰钓、根河市第十届冷极冰雪季等系列活动。陈巴尔虎旗牧民巴图苏和说:“‘十四冬’在呼伦贝尔市举行,吸引来众多游客,我们每天都安排雪地骑马、雪地摔跤、雪地射箭等活动,开展‘天天冰雪那达慕’,向游客展示独特的民俗。”

  在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饲养着全国唯一的驯鹿种群。“十四冬”期间,中外游客乘坐草原森林旅游专列“呼伦贝尔号”来到达林玛猎民点,参观山林帐篷“撮罗子”,体验驯鹿习俗,纷纷点赞。

  鄂伦春非遗项目“伊萨仁”是聚会之意。鄂伦春人每年相聚在约定好的地点,一起欢歌、跳舞、竞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活化非遗,鄂伦春自治旗推出冰雪“伊萨仁”,如今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系列活动之一。今年的“伊萨仁”活动将持续到3月底,着力开发冰雪城市景观、文化体验、冰雪研学等冬季旅游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目的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内蒙古呼伦贝尔打造“冰雪非遗”品牌

2024年02月23日 09: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呼和浩特2月22日讯(记者陈力)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举行期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安排了一条非遗线路,依托太阳花、皮雕、毡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物展示、参与体验、知识科普为载体,让非遗走进生活。

  “内蒙古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非遗项目“肯古楞”传承人鄂进军介绍,“肯古楞”原意为野猪皮制作的滑雪板,后引申为滑雪运动。它见证了达斡尔民族曾经的狩猎生活。

  蒙古族非遗项目“那达慕”通常在每年七月、八月间举行,“冰雪+”赋能后,办赛期限延长了,参与人数扩大了。截至202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冰雪那达慕”已成功举办20届,内容也拓展到海拉尔冬季英雄会、扎兰屯全国自由式滑雪、额尔古纳首届中俄界河冰钓、根河市第十届冷极冰雪季等系列活动。陈巴尔虎旗牧民巴图苏和说:“‘十四冬’在呼伦贝尔市举行,吸引来众多游客,我们每天都安排雪地骑马、雪地摔跤、雪地射箭等活动,开展‘天天冰雪那达慕’,向游客展示独特的民俗。”

  在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饲养着全国唯一的驯鹿种群。“十四冬”期间,中外游客乘坐草原森林旅游专列“呼伦贝尔号”来到达林玛猎民点,参观山林帐篷“撮罗子”,体验驯鹿习俗,纷纷点赞。

  鄂伦春非遗项目“伊萨仁”是聚会之意。鄂伦春人每年相聚在约定好的地点,一起欢歌、跳舞、竞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活化非遗,鄂伦春自治旗推出冰雪“伊萨仁”,如今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系列活动之一。今年的“伊萨仁”活动将持续到3月底,着力开发冰雪城市景观、文化体验、冰雪研学等冬季旅游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目的地。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