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外联动”建设贸易强省

2024-06-05 08: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广州港南沙港区迎来榴莲进口小高潮,“五一”假期前后靠泊榴莲快船13艘次,向国内市场输送新鲜榴莲约2.8万吨,泰国港口最快4天即可抵达广州南沙;第135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5万余名境外采购商参会,比上届增长24.6%……广东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外贸进出口已连续38年稳居全国第一位,是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量最大、双向投资最多的省份。

  成绩的背后是广东持续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坚持和努力。今年前4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增速高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万亿元,增长8.8%;进口9996.7亿元,增长19.1%。仅4月份,广东外贸进出口就达7648.1亿元,同比增长13%。

  今年以来,广东外贸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站稳了脚”甚至“跑起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占广东外贸整体超五成的中间品快速增长,拉动广东整体进出口增长8.8%,在有力支撑外贸整体回暖向好的同时,也在加快广东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互联。另一方面是广东对出口、进口形势预期乐观的企业较3月份分别上涨4.6个和0.5个百分点,反映企业信心回稳。

  张柯表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给广东外贸带来一定困难和挑战,但进出口持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预计上半年基本保持在增长通道。

  为持续扩大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七大部分24条,提出扎实推进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稳中提质和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广东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贸易强省建设上新水平。

  《意见》提出,广东将更加突出贸易与产业互利双强、巩固国际市场份额、补齐进口短板、抢占贸易发展制高点等工作。具体举措包括重点打造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家电、新型储能等一批万亿元级、千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打造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园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建设500个较大规模海外仓。

  “我们出台了新一轮外资奖励政策,对高新技术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等外资项目按不高于新增实际外资3%、2%、1%的比例奖励,对总部项目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表示,广东将进一步营造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投向广东、落户广东。同时,推动中海壳牌三期加快建设,推动埃克森美孚一期于今年年底投产、巴斯夫一体化项目于明年建成。

  张劲松介绍,今年以来,为进一步稳定外贸外资,广东迅速出台稳外贸8条、跨境电商12条、新型储能产品6条、内外贸一体化14条等专项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为全力支持广东实施“五外联动”,近年来,广东海关也在不断优化服务,提升进出口通关效率,帮助企业减负增效。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冯国清介绍,当前,广东实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试点,支持跨境电商等出口货物多模式拼箱出境,以节省企业成本。支持广东省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并与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支持设立全球集拼分拨中心,支持地方争取飞机等大型设备境内区外保税维修检测政策。同时,有效实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推动全省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均衡发展。

  金融高水平开放对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吴燕生说,截至今年3月末,辖区共有79家跨国公司集团、925家境内外成员企业参与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集中外债和境外放款额度超2600亿美元。一季度辖区跨境电商收支同比增长55.9%,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收支同比增长13.1%。

  “对于今年的外贸形势,我们很有信心。”广东木森日用品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黄思侨说,公司立足更高科技水平,锚定智能小家电这一新赛道,凭借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赢得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和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的青睐。广交会期间,该公司到访客户约1000人次,比往年增加10%以上,达成意向订单400万美元。

  数据显示,截至5月5日,第135届广交会线下外贸出口成交额为247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0.7%。新兴市场客商成交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交138.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3%。(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张建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五外联动”建设贸易强省

2024年06月05日 08: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张建军

  近期,广州港南沙港区迎来榴莲进口小高潮,“五一”假期前后靠泊榴莲快船13艘次,向国内市场输送新鲜榴莲约2.8万吨,泰国港口最快4天即可抵达广州南沙;第135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5万余名境外采购商参会,比上届增长24.6%……广东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外贸进出口已连续38年稳居全国第一位,是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量最大、双向投资最多的省份。

  成绩的背后是广东持续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坚持和努力。今年前4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增速高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万亿元,增长8.8%;进口9996.7亿元,增长19.1%。仅4月份,广东外贸进出口就达7648.1亿元,同比增长13%。

  今年以来,广东外贸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站稳了脚”甚至“跑起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占广东外贸整体超五成的中间品快速增长,拉动广东整体进出口增长8.8%,在有力支撑外贸整体回暖向好的同时,也在加快广东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互联。另一方面是广东对出口、进口形势预期乐观的企业较3月份分别上涨4.6个和0.5个百分点,反映企业信心回稳。

  张柯表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给广东外贸带来一定困难和挑战,但进出口持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预计上半年基本保持在增长通道。

  为持续扩大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七大部分24条,提出扎实推进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稳中提质和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广东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贸易强省建设上新水平。

  《意见》提出,广东将更加突出贸易与产业互利双强、巩固国际市场份额、补齐进口短板、抢占贸易发展制高点等工作。具体举措包括重点打造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家电、新型储能等一批万亿元级、千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打造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园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建设500个较大规模海外仓。

  “我们出台了新一轮外资奖励政策,对高新技术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等外资项目按不高于新增实际外资3%、2%、1%的比例奖励,对总部项目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表示,广东将进一步营造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投向广东、落户广东。同时,推动中海壳牌三期加快建设,推动埃克森美孚一期于今年年底投产、巴斯夫一体化项目于明年建成。

  张劲松介绍,今年以来,为进一步稳定外贸外资,广东迅速出台稳外贸8条、跨境电商12条、新型储能产品6条、内外贸一体化14条等专项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为全力支持广东实施“五外联动”,近年来,广东海关也在不断优化服务,提升进出口通关效率,帮助企业减负增效。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冯国清介绍,当前,广东实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试点,支持跨境电商等出口货物多模式拼箱出境,以节省企业成本。支持广东省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并与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支持设立全球集拼分拨中心,支持地方争取飞机等大型设备境内区外保税维修检测政策。同时,有效实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推动全省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均衡发展。

  金融高水平开放对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吴燕生说,截至今年3月末,辖区共有79家跨国公司集团、925家境内外成员企业参与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集中外债和境外放款额度超2600亿美元。一季度辖区跨境电商收支同比增长55.9%,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收支同比增长13.1%。

  “对于今年的外贸形势,我们很有信心。”广东木森日用品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黄思侨说,公司立足更高科技水平,锚定智能小家电这一新赛道,凭借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赢得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和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的青睐。广交会期间,该公司到访客户约1000人次,比往年增加10%以上,达成意向订单400万美元。

  数据显示,截至5月5日,第135届广交会线下外贸出口成交额为247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0.7%。新兴市场客商成交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交138.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3%。(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张建军)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