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支付服务提质增效

2024-06-24 08:25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我国支付服务提质增效

2024年06月24日 08:25   来源:经济日报   马春阳

  今年以来,各地出台优化支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加强跨部门协作、打造支付便利化“先行示范区”、制定特色优化支付服务等多项措施,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需求,移动支付便利性进一步提升,现金使用环境明显优化。

  工作实施方案陆续出炉

  3月份,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成都等30多个省市出台方案,对优化支付服务工作作出制度安排。

  多地方案提出,金融、文旅、商务、交通、民航、铁路、卫生健康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科学合理划定重点商户,围绕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优化账户服务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优化支付服务。

  北京提出,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充分、必要”原则,确定大型商圈、旅游景区、酒店、交通枢纽站点、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的重点商户清单台账,推动纳入清单台账的商户境外银行卡受理终端覆盖率不断提升。

  “优化支付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支付服务主体等形成合力。”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各地出台实施方案,给出了优化支付服务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推动相关措施落实。

  各地结合实际,创建各具特色的优化支付服务示范区。作为外籍人员入境第一站,机场成为多地打造示范区的重点区域。福建、湖南、大连、青岛等在方案中明确建立机场示范区。北京持续做好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示范区服务工作,提高机场外卡受理、外币兑换、服务咨询等便利化水平。

  推出特色支付服务措施

  立足区位特征,各地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支付便利化措施,提升边境、口岸等区域支付便利化水平。

  今年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福建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强化与各部门、行业协同合作,推动在闽金融机构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台胞台企支付服务需求。

  为契合港澳居民习惯,丰富粤港澳大湾区民生缴费渠道,广州将打造港澳居民同城化生活样本,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

  福建针对台胞台企支付需求,试点推出“福旅通卡”,组织商业银行提供口岸现场开户及线上预约开户服务,在台企台胞聚集区域设置台胞支付服务绿色窗口,鼓励面向台胞发行特色银行卡。

  此外,各地方案以重大国际性活动为契机,做好支付服务及宣传推广工作,提升我国支付服务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海南打造博鳌支付服务示范区,广州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场馆设置支付咨询服务点,广西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支付便利性先行区,云南实施中国—南亚博览会无障碍支付场景建设,大连围绕夏季达沃斯论坛举办地打造重点示范商圈。

  “提高移动支付便利性、提升支付服务水平,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是着力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表示,各地推出特色方案,能将支付服务有效下沉推进、打通现存支付堵点、侧重重点领域拓展,有针对性地将支付服务群体的实惠落到实处,更好满足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

  提升重点群体支付体验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在利企便民、活跃交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偏好不同,对移动支付不习惯、不适应,我国支付服务包容性有待提升。对此,各地方案制定具体措施,提升重点群体支付便利性。

  苏州设立面向老年人、外籍来苏人员等群体的现金服务直达“绿色通道”或“服务专区”;海南等地要求,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灵活采取上门服务、远程视频等安全、便利的方式办理相关账户业务;上海优化“外卡内绑”移动支付产品用户端操作流程、支付限额和场景管理,满足外籍来华人员支付需求;青海按需为老年人提供上门零钞兑换服务。

  王蓬博表示,各地方案有多个共同的重点任务:在银行卡使用方面,持续改善使用环境,多地支持公共事业缴费、医疗等便民服务场景使用银行卡支付;在银行服务方面,推动银行网点服务适老化改造,合理保留人工现金柜台,建立老年人支付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在现金服务方面,督促经营主体依法依规保障现金支付,做好零钱备付,保证各类民生场景现金支付畅通。

  为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加强小面额现金供应,缓解现金找零难题。今年前4月,投放20元及以下面额现金670亿元,同比增长33%。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窗口、自助现金机具保持合理规模,积极提供适老化现金服务。针对出租车、个体工商户等“找零难”问题,组织设计制作标准化、定制化“零钱包”。

  外籍来华人员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今年4月,POS机外卡交易笔数和金额较2月均翻番;超过200万入境人士使用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较2月增长均超80%。

  吴丹建议,各地相关部门可利用数字化要素拓展应用场景,改善外籍来华人员在“衣食住行”等场景的支付体验,同时提升外币兑换和现金服务水平,提供多语言服务、升级账户服务流程,提高重点地区、重要网点、重点环节的支付效率,不断优化外商在华投资展业的服务保障。 (经济日报记者 马春阳)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