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工信部公布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其中安徽蚌埠高新区获批国家绿色工业园区,成为目前蚌埠唯一的绿色开发区。
近年来,蚌埠高新区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不断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壮大清洁能源
走进蚌埠高新区,记者看见公路两侧的厂房上铺放着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正将一缕缕阳光转化为绿电,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园区内大部分企业已安装光伏组件,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蚌埠高新区科技经信局副局长郑薇向记者介绍。
数据显示,蚌埠高新区已建成新型显示配套产业园、综保区分布式光伏等光伏项目约25兆瓦,计划开工德力分布式光伏发电一期、华彩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7个,建设规模约20兆瓦。
“从长期来看,建设光伏电站确实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蚌埠市双环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建强介绍,他们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各类电阻器、电感器、继电器等电子元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绿色工厂,能耗问题一直颇受关注。
“最开始引入光伏项目只是试水,担心投资失败拉高成本,所以采用了能源管理合同模式引入光伏项目。”邵建强回忆,“但随着光伏产业发展,度电成本显著下降,加上政策形势转变,考虑未来碳排放成本控制,长期投资运营反而更优。”
2024年,双环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入300万元自行建设2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电费约20万元。
“我们着力扭住能源转型这一绿色发展关键环节,立足当地光伏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加快推广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郑薇说。
据了解,蚌埠市已经聚集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涵盖硅砂加工、光伏玻璃、电池片、光伏电站组件及装备的产业链条,已开发出光电转化率达20.4%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这种产品便于光伏系统附着在建筑屋面上。郑薇表示,蚌埠高新区加快光伏建筑一体化推广使用,推动莱特光伏建筑一体化监测智慧平台入选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不断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园区绿色能源转型。截至目前,全区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60兆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8%。
发展绿色制造
在蚌埠高新区依爱消防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展厅,记者见到J-EI9052火灾显示盘、J-EI8086Ex型火灾声光报警器、EI-8300型防火门监控器等各种消防产品陈列展柜。该公司研发部副部长蔡加星向记者介绍,这是公司目前在市场销售的产品。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消防、安防、监控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公司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淘汰高能耗设备,优化生产流程,成为国家绿色工厂。
“以前在对产品涂层时都用蜡液,这就需要用浸蜡机,通过持续高温让蜡液充分渗透其中,能耗非常大。”蔡加星表示,“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我们引入了先进的UV喷涂设备,配上自动化的生产线,就可以精准控制涂层时间、面积、厚度等,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近年来,蚌埠高新区大力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我们锚定产业特性,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全产业链深度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园区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实现生产消费的升级变革。”蚌埠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工业科干部张帅表示。
对于园区内已有企业,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完成节能技改,对设备改造进行购置补助,减轻企业负担。截至目前,中联水泥燃煤减量替代项目设备采购已完成,项目建成后预计可节约标准煤0.3万吨;朗旭玻璃、金黄山等6家企业正在进行节能技改。
对于外来引入企业,严格制定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园区,围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企业进行“双招双引”,推动园区企业结构不断优化。昊方新能源汽车铝压铸项目、华彩智能电器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引入,在提高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截至目前,蚌埠高新区共有绿色工厂36家,其中国家级7家、安徽省级14家、蚌埠市级15家,绿色开发区成色更足。
完善低碳管理
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公布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蚌埠高新区位列其中。
“我们既是国家级减污降碳试点园区,也是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如何做好管理,确保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是我们正在摸索的重要环节。”蚌埠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苏凌寒表示。
在蚌埠高新区能碳管理平台,平台内的企业发电量、减碳量等各项能耗数据正不断上传,数据工程师们对其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这套软件系统,我们可以实时搜集接入电站各项运行数据,实现园区配套设施、企业单位的一体化调度。”蚌埠高新区能碳管理平台运维工程师黄开瑞介绍,“同时,利用后台算法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加工,我们还能分析预测以及评估风险,出具分析报告,既能做好监管,也能帮助企业做好节能诊断等管理。”
据了解,蚌埠高新区搭建能碳管理平台,及时收集企业综合污染物排放、产值、能耗、绿电等数据,统筹分析绿色低碳水平。截至目前,能碳管理平台基本搭建完成,区内27家重点企业全部接入平台,全面实现监测数据联网,为园区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在摸底园区资源能源现状、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基础上,我们也要建设低碳管理体系,提高绿色管理水平。”苏凌寒说。
近年来,蚌埠高新区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作用,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编印《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方案》等。
“我们探索开展碳足迹全生命周期核算,坚持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苏凌寒说,“首先完成凯盛光伏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类别规则编制工作,再以硅基新材料整个产业为核心,分批有序开展碳足迹评价认证。截至目前,已完成凯盛工程、凤凰滤清器、国显科技、拓力工程4家企业产品碳足迹认证,企业产品用能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同时,蚌埠高新区还结合整体产业发展情况,开展碳排放预算管理体系项目编制工作。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蚌埠高新区完成生产总值137.8亿元,同比增长8.4%;工业增加值76.1亿元,同比增长8.5%。2024年1月至11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8亿元,同比增长15.4%。
下一步,蚌埠高新区将持续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能源利用、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