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力未来产业构筑新支柱

2025-03-13 0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做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入实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抢占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谋划布局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争创1个至2个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作为经济总量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的经济大省,广东省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但传统动能放缓、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接续带来的挑战日益明显。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要抓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努力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广东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科技创新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核心要素。2024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位。强大的科创实力已成为广东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信心之源。

  科技创新是“从0到1”的关键突破,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则是“从1到10”的“关键一跃”。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权泽卫表示,当前学校正积极推动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和成像器件中试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多个未来产业赋能;中试平台是打通“从1到10”的重要环节。权泽卫告诉记者,自2024年起,广东针对未来产业布局了一系列中试平台。这些中试平台将助力广东高校的前沿原创性结果从实验室走向产品、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充分交流、吸引大量人才落户大湾区,快速推动新产业、新技术在广东落地。

  来自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先进纳米材料及产业化应用的企业。“新材料领域研发周期长,需要更多的耐心、资金以及政策支持。”公司董事长雷震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将坚持在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开发性能更好的材料,推出能够应用于更多下游创新领域的产品。”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2024年,广东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提出瞄准七大重点领域: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和量子科技,面向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广东现有基础,瞄准重点领域,构建广东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在优化空间布局上聚焦“两核、双廊”,广州、深圳充分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全面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开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协同。此外,《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等也于去年正式施行,从制度设计和法规层面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全面护航。 (经济日报记者 喻 剑 杨阳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发力未来产业构筑新支柱

2025年03月13日 0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喻 剑 杨阳腾

  近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做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入实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抢占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谋划布局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争创1个至2个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作为经济总量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的经济大省,广东省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但传统动能放缓、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接续带来的挑战日益明显。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要抓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努力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广东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科技创新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核心要素。2024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位。强大的科创实力已成为广东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信心之源。

  科技创新是“从0到1”的关键突破,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则是“从1到10”的“关键一跃”。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权泽卫表示,当前学校正积极推动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和成像器件中试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多个未来产业赋能;中试平台是打通“从1到10”的重要环节。权泽卫告诉记者,自2024年起,广东针对未来产业布局了一系列中试平台。这些中试平台将助力广东高校的前沿原创性结果从实验室走向产品、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充分交流、吸引大量人才落户大湾区,快速推动新产业、新技术在广东落地。

  来自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先进纳米材料及产业化应用的企业。“新材料领域研发周期长,需要更多的耐心、资金以及政策支持。”公司董事长雷震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将坚持在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开发性能更好的材料,推出能够应用于更多下游创新领域的产品。”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2024年,广东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提出瞄准七大重点领域: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和量子科技,面向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广东现有基础,瞄准重点领域,构建广东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在优化空间布局上聚焦“两核、双廊”,广州、深圳充分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全面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开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协同。此外,《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等也于去年正式施行,从制度设计和法规层面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全面护航。 (经济日报记者 喻 剑 杨阳腾)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