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经济运行量质齐升

2025-03-17 09: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现代化工厂内,机器手臂灵活舞动,精准地完成零部件组装;宽敞的车间里,智能物流小车穿梭其间,将原材料准时送达各个生产环节;工人坐在数字化智慧大屏前,实时监控生产数据,确保生产流程高效精准……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运行实现量质齐升。去年昆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5.22亿元,同比增长4%,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9%。

  新兴产业聚链成势

  在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工厂,石油焦原料经过磨粉、提纯、改性、石墨化等工序,最终形成锂电池负极材料人造石墨,销往下游厂商。

  “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带动了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复虎介绍,2022年4月,杉杉股份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落地昆明安宁市产业园区。随着工厂全面投产,各工序产能迅速爬坡,公司凭借规模、工艺、技术和成本竞争力保持领先。

  同样落户安宁的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张艺耀介绍,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具备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低温性能优异等特点,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市场认可度高,“尽管磷酸铁锂价格下跌、各地产能不断释放,公司依然连续3年保持满产达产,实现盈利”。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昆明市把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工业的重中之重,围绕“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梯次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发展思路,以安宁市为核心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昆明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签约项目19个,其中建成投产7个、在建9个、签约促开工3个。昆明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处处长赵福溯表示,昆明初步实现了新能源电池从正负极材料到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的集群化发展目标,为工业经济和工业投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保障重点园区春节后复工复产,针对新能源电池、硅光伏、新材料等企业,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推出“复工电力指数”监测系统,分析企业历史用电数据、生产线特性及订单增长趋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前预判复工负荷峰值,并走访了解用户生产计划及检修情况,提供针对性用能指导,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增产扩产。

  据介绍,昆明市还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为云南实现“零”的突破;贝泰妮中央工厂投产,康乐卫士重组疫苗产业化基地试生产,国药中生血液制品成功下线,生物医药蓄势待发;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壮大,京东方国内首条12英寸硅基OLED生产线投产达效。去年,昆明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5%,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26.2%,均为10年来最好成绩。

  传统产业数智转身

  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厂区道路纵横交错,电解厂内不见工人,机械手高效精准作业……走进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铜业分公司搬迁后的新厂区,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令人耳目一新。

  西南铜业的前身为1958年建设的云南冶炼厂,是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传统铜冶炼企业。2023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企业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由昆明五华区迁入安宁产业园区。“我们利用搬迁契机,全面建设绿色低碳数字化新西南铜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公司党政负责人张体富介绍,搬迁项目采用世界领先的工艺,全流程应用智能场景,矿产铜加工成本、硫酸制造成本指标表现优秀,成为绿色冶炼新标杆。

  石油化工、冶金等是昆明的传统优势产业,经济体量大,占比高。昆明市加快推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在传统产业的示范应用,支持冶金、化工等产业企业申报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贷款近100亿元。去年,昆明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9.8%,较上年提升5.4个百分点。通过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昆明打造了天安化工、中石油云南石化、西南铜业、三环中化4家国家级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2个产业园、18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昆明推动贵研化学、昆明中药厂等333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昆明市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成功培育“小灯塔”企业16家。

  惠企服务增强信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昆明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行营商环境招商,擦亮“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品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做优服务,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营主体的满意度、获得感稳步提升,省内营商环境排头兵示范作用逐步凸显。

  在新能源电池快速发展时期,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从落地安宁到投产仅用了110天,创造了昆明工业发展的新速度。“基于安宁的营商环境和当地原材料供给情况,公司成本优势明显,集团决定追加投资80亿元建设项目二期,建设年产32万吨磷酸锰铁锂、年产2万吨碳酸锂加工项目。”张艺耀说。

  据介绍,昆明市去年推出了涉及行政审批、要素保障、产业发展、惠企政策、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10件惠企实事已全部完成。积极助企共享发展红利,昆明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昆明在行动”等助企活动,推动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为助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向新发展,针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适用政策,昆明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税费优惠应享尽享,助力工业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

  此外,为支持民营经济做优做强,《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于去年5月施行,对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规定,保障民营经济公平有序参与市场竞争,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增强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去年年底,昆明市各类经营主体总量达185.6万户,增长10.3%。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敏)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昆明经济运行量质齐升

2025年03月17日 09: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曹 松

  现代化工厂内,机器手臂灵活舞动,精准地完成零部件组装;宽敞的车间里,智能物流小车穿梭其间,将原材料准时送达各个生产环节;工人坐在数字化智慧大屏前,实时监控生产数据,确保生产流程高效精准……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运行实现量质齐升。去年昆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5.22亿元,同比增长4%,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9%。

  新兴产业聚链成势

  在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工厂,石油焦原料经过磨粉、提纯、改性、石墨化等工序,最终形成锂电池负极材料人造石墨,销往下游厂商。

  “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带动了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复虎介绍,2022年4月,杉杉股份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落地昆明安宁市产业园区。随着工厂全面投产,各工序产能迅速爬坡,公司凭借规模、工艺、技术和成本竞争力保持领先。

  同样落户安宁的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张艺耀介绍,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具备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低温性能优异等特点,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市场认可度高,“尽管磷酸铁锂价格下跌、各地产能不断释放,公司依然连续3年保持满产达产,实现盈利”。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昆明市把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工业的重中之重,围绕“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梯次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发展思路,以安宁市为核心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昆明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签约项目19个,其中建成投产7个、在建9个、签约促开工3个。昆明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处处长赵福溯表示,昆明初步实现了新能源电池从正负极材料到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的集群化发展目标,为工业经济和工业投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保障重点园区春节后复工复产,针对新能源电池、硅光伏、新材料等企业,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推出“复工电力指数”监测系统,分析企业历史用电数据、生产线特性及订单增长趋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前预判复工负荷峰值,并走访了解用户生产计划及检修情况,提供针对性用能指导,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增产扩产。

  据介绍,昆明市还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为云南实现“零”的突破;贝泰妮中央工厂投产,康乐卫士重组疫苗产业化基地试生产,国药中生血液制品成功下线,生物医药蓄势待发;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壮大,京东方国内首条12英寸硅基OLED生产线投产达效。去年,昆明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5%,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26.2%,均为10年来最好成绩。

  传统产业数智转身

  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厂区道路纵横交错,电解厂内不见工人,机械手高效精准作业……走进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铜业分公司搬迁后的新厂区,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令人耳目一新。

  西南铜业的前身为1958年建设的云南冶炼厂,是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传统铜冶炼企业。2023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企业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由昆明五华区迁入安宁产业园区。“我们利用搬迁契机,全面建设绿色低碳数字化新西南铜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公司党政负责人张体富介绍,搬迁项目采用世界领先的工艺,全流程应用智能场景,矿产铜加工成本、硫酸制造成本指标表现优秀,成为绿色冶炼新标杆。

  石油化工、冶金等是昆明的传统优势产业,经济体量大,占比高。昆明市加快推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在传统产业的示范应用,支持冶金、化工等产业企业申报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贷款近100亿元。去年,昆明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9.8%,较上年提升5.4个百分点。通过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昆明打造了天安化工、中石油云南石化、西南铜业、三环中化4家国家级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2个产业园、18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昆明推动贵研化学、昆明中药厂等333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昆明市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成功培育“小灯塔”企业16家。

  惠企服务增强信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昆明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行营商环境招商,擦亮“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品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做优服务,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营主体的满意度、获得感稳步提升,省内营商环境排头兵示范作用逐步凸显。

  在新能源电池快速发展时期,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从落地安宁到投产仅用了110天,创造了昆明工业发展的新速度。“基于安宁的营商环境和当地原材料供给情况,公司成本优势明显,集团决定追加投资80亿元建设项目二期,建设年产32万吨磷酸锰铁锂、年产2万吨碳酸锂加工项目。”张艺耀说。

  据介绍,昆明市去年推出了涉及行政审批、要素保障、产业发展、惠企政策、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10件惠企实事已全部完成。积极助企共享发展红利,昆明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昆明在行动”等助企活动,推动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为助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向新发展,针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适用政策,昆明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税费优惠应享尽享,助力工业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

  此外,为支持民营经济做优做强,《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于去年5月施行,对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规定,保障民营经济公平有序参与市场竞争,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增强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去年年底,昆明市各类经营主体总量达185.6万户,增长10.3%。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