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2025-03-18 09: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吉林省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2140万千瓦;全年新增超过600万千瓦,是正常消纳能力的10倍。

  这样的新增装机能力,离不开电网的坚强支持。“2024年,我们加快推进73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按期投产66项工程。今年我们计划开工重点工程199项,变电容量1050万千伏安,新开工程数量将创省内历史新高。”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部主任杨君表示,在吉林省两横两纵“井”字形电网结构基础上,国网吉林电力将构建500千伏“四横四纵”骨干网架,建成后将大幅提升新能源发电的接纳及送出能力。

  白城市是吉林省风光能源产业的先行者。早在1999年,该市就在通榆县建成首个3.06万千瓦实验风场。截至2023年底,白城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036.6万千瓦,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当前,白城市仅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014.451万千瓦,进一步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城市”。“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开发规模,重点抓好鲁固直流等30个新能源发电项目,推动全球高纬度地区首个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竣工并网,力争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达到1900万千瓦,努力突破2000万千瓦。”白城市市长杨大勇表示。

  日益增加的风光发电能力,对新能源外送和消纳提出新课题。近年来,国网吉林电力立足省内西部风光与东部水电资源互补优势,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和稳控策略。在西部新能源发电量小时,该公司采取“保供控制模式”,东部加大水电出力;在西部新能源发电量大时,采取“消纳控制模式”,东部减少水电出力,着力提升吉林电网新能源汇集和东西互济能力。

  输电线路外送也是重要支撑。国网吉林电力借助全国电力交易平台的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作用,持续深化“中长期+短期”多时间尺度源网荷储市场交易机制,发挥大电网跨区远距离输送优势,放眼全国开辟消纳路径,推动“吉电南送”。“我们坚持‘度电必争’原则,源网荷多方发力,全力保障新能源并网消纳。”国网吉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新能源处处长崔运海说,2022年,国网吉林电力实现全年外送电量175.68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77.62亿千瓦时;2023年新能源外送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2024年新能源外送电量达129.22亿千瓦时,近3年年均增长29%。

  同时,吉林省首条特高压通道——“吉京直流”工程已列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提前储备项目,工程计划在“十五五”中后期建成投产,落地后将全面支撑松辽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及电力外送需要。

  储能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12月24日,严寒地区全国首套大型全钒液流电池集中共享式储能电站——吉林松原乾安中卉玉字储能电站正式投产,预计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3亿千瓦时;一天后,富国磷酸铁锂储能电站经送出线路接入变电站,成功并入长春电网,充电2小时可供3万户全天用电。作为吉林省首批集中共享式储能示范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处储能电站的投运有效缓解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问题,可更精准支撑电网调峰、调频、保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敏)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吉林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2025年03月18日 09: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马洪超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吉林省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2140万千瓦;全年新增超过600万千瓦,是正常消纳能力的10倍。

  这样的新增装机能力,离不开电网的坚强支持。“2024年,我们加快推进73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按期投产66项工程。今年我们计划开工重点工程199项,变电容量1050万千伏安,新开工程数量将创省内历史新高。”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部主任杨君表示,在吉林省两横两纵“井”字形电网结构基础上,国网吉林电力将构建500千伏“四横四纵”骨干网架,建成后将大幅提升新能源发电的接纳及送出能力。

  白城市是吉林省风光能源产业的先行者。早在1999年,该市就在通榆县建成首个3.06万千瓦实验风场。截至2023年底,白城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036.6万千瓦,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当前,白城市仅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014.451万千瓦,进一步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城市”。“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开发规模,重点抓好鲁固直流等30个新能源发电项目,推动全球高纬度地区首个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竣工并网,力争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达到1900万千瓦,努力突破2000万千瓦。”白城市市长杨大勇表示。

  日益增加的风光发电能力,对新能源外送和消纳提出新课题。近年来,国网吉林电力立足省内西部风光与东部水电资源互补优势,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和稳控策略。在西部新能源发电量小时,该公司采取“保供控制模式”,东部加大水电出力;在西部新能源发电量大时,采取“消纳控制模式”,东部减少水电出力,着力提升吉林电网新能源汇集和东西互济能力。

  输电线路外送也是重要支撑。国网吉林电力借助全国电力交易平台的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作用,持续深化“中长期+短期”多时间尺度源网荷储市场交易机制,发挥大电网跨区远距离输送优势,放眼全国开辟消纳路径,推动“吉电南送”。“我们坚持‘度电必争’原则,源网荷多方发力,全力保障新能源并网消纳。”国网吉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新能源处处长崔运海说,2022年,国网吉林电力实现全年外送电量175.68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77.62亿千瓦时;2023年新能源外送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2024年新能源外送电量达129.22亿千瓦时,近3年年均增长29%。

  同时,吉林省首条特高压通道——“吉京直流”工程已列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提前储备项目,工程计划在“十五五”中后期建成投产,落地后将全面支撑松辽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及电力外送需要。

  储能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12月24日,严寒地区全国首套大型全钒液流电池集中共享式储能电站——吉林松原乾安中卉玉字储能电站正式投产,预计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3亿千瓦时;一天后,富国磷酸铁锂储能电站经送出线路接入变电站,成功并入长春电网,充电2小时可供3万户全天用电。作为吉林省首批集中共享式储能示范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处储能电站的投运有效缓解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问题,可更精准支撑电网调峰、调频、保供。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