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城市矿产”利用关键一环

2025-03-26 08:4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有“城市矿产”之称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迈向千亿元级。然而,这一新兴行业也面临规范化回收率低、安全隐患突出、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加快打造规范、高效、安全的回收体系,确保废旧动力电池得到科学处理和高效利用。

  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重塑责任链条,筑牢安全底线。要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车企、电池生产商的回收责任,确保其履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义务。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从生产到回收的“一码溯源”机制,确保电池流向透明可控。同时,实施动态准入管理,对符合技术规范和环保标准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引导更多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对无资质的非正规渠道回收行为,应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形成有效震慑。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为合规企业创造良好竞争环境。

  完善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夯实规模化回收基础。退役动力电池的易燃易爆特性对储运环节提出了极高要求。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标准,确保对不同技术和设备的兼容性、通用性,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回收网络布局,依托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网点、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回收终端,推动重点区域建设防爆仓储中心,推行集中检测与分类转运模式。针对偏远地区的物流难题,可探索新型物流模式,例如通过区域共享物流平台降低运输成本。此外,要充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优化回收流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模式。

  构建责任共担、价值共享的协同生态,充分释放市场潜能。动力电池回收涉及政府部门、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相关部门应着力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生态链,推动数字化溯源体系建设。企业可探索“电池银行”等商业模式创新,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资产运营平台,通过电池租赁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降低用户购置成本,并为规模化回收提供稳定货源。在公众参与层面,应建立激励机制,例如将电池回收纳入碳普惠体系,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鼓励消费者主动移交退役电池。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将政策推力转化为市场活力,实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于潇宇 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补上“城市矿产”利用关键一环

2025年03月26日 08:4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于潇宇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有“城市矿产”之称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迈向千亿元级。然而,这一新兴行业也面临规范化回收率低、安全隐患突出、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加快打造规范、高效、安全的回收体系,确保废旧动力电池得到科学处理和高效利用。

  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重塑责任链条,筑牢安全底线。要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车企、电池生产商的回收责任,确保其履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义务。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从生产到回收的“一码溯源”机制,确保电池流向透明可控。同时,实施动态准入管理,对符合技术规范和环保标准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引导更多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对无资质的非正规渠道回收行为,应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形成有效震慑。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为合规企业创造良好竞争环境。

  完善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夯实规模化回收基础。退役动力电池的易燃易爆特性对储运环节提出了极高要求。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标准,确保对不同技术和设备的兼容性、通用性,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回收网络布局,依托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网点、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回收终端,推动重点区域建设防爆仓储中心,推行集中检测与分类转运模式。针对偏远地区的物流难题,可探索新型物流模式,例如通过区域共享物流平台降低运输成本。此外,要充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优化回收流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模式。

  构建责任共担、价值共享的协同生态,充分释放市场潜能。动力电池回收涉及政府部门、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相关部门应着力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生态链,推动数字化溯源体系建设。企业可探索“电池银行”等商业模式创新,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资产运营平台,通过电池租赁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降低用户购置成本,并为规模化回收提供稳定货源。在公众参与层面,应建立激励机制,例如将电池回收纳入碳普惠体系,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鼓励消费者主动移交退役电池。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将政策推力转化为市场活力,实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于潇宇 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