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奋进的春天丨天津首季经济实现“开门红”:GDP同比增长5.8% 动能强劲

2025年04月18日 11: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季度,天津以“开局即冲刺”的奋进之姿,交出一份暖意融融的“春日答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194.30亿元,同比增长 5.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顺利实现“开门红”。

  “开局稳”奠定“全年进”。从产业升级到消费提质,从创新驱动到协同发展,天津以蓬勃的“春日经济”为基调,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三大产业协同发力 筑牢发展根基

  作为北方工业重镇,天津一季度工业生产 “马力全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7%,装备制造业成为强劲引擎,增速达 10.5%,较上年全年加快 6.5 个百分点。汽车产量增长 27.5%,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飙升 93.7%,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 34.7% 和 33.1%,“天津智造” 正从车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 9.6%,民营企业增长 5.9%,外资企业增长 3.6%,各类市场主体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赛道上齐头并进。

  服务业同样交出亮眼答卷,增加值同比增长 6.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 24.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 17.9%,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注入 “智慧动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 6.8%,天津港作为京津冀海上门户,正通过智慧港口建设提升全球竞争力,助力 “一带一路” 物流网络畅通。

  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3.5%。蔬菜产量 33.55 万吨,同比增长 7.3%;猪肉、禽肉产量分别增长 7.5% 和 14.0%,“菜篮子” 供应充足,为民生保障和消费稳定奠定基础。

  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激活市场活力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升温,一季度同比增长 8.7%,较上年全年加快 5.6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21.4%,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等重大工程加速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 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工业投资增长 8.1%,制造业技改投资占比提升,传统产业焕新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发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6.4%,住房改善型需求和城市更新项目带动市场回暖。

  新消费场景不断拓展,升级类商品销售亮点纷呈: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 20.7%、20.3%、48.3%,智能产品持续走俏,智能手机、智能家电零售额分别增长 19.5% 和 21.0%。线上消费保持活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收入增长超 20%,“直播带货”“到家服务” 等新业态不断拓展消费场景。

  民生底色温暖厚重 发展成果共享

  就业与收入数据彰显民生温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8.61 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987 元,同比增长 4.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5.8%)快于城镇 1.3 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等领域价格温和上涨,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

  值得关注的是,天津正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十项行动”,在产业协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持续突破。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高速增长,正是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直接成果;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力,进一步巩固了天津 “一基地三区” 功能定位。

  奋进的春天,津彩新征程。天津一季度的“开门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从产业枝头的创新硕果到民生画卷的温暖底色,从协同发展的战略落子到改革开放的纵深突破,天津正以蓬勃生机,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

    (天津市委网信办指导出品)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推荐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