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22日 董军)

2014年02月10日 14:13   来源:西安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22日在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董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施策重点突破,全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发展向好的可喜局面。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始终把稳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及时研判、主动作为,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和支持小微企业、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884.1亿元,增长1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长26.5%,较2010年实现翻番,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目标。新增中小微企业1.6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548.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2%。特别是在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8项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3项位居第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二)狠抓工业强本固基,支撑长远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不断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致力于打基础、利长远,始终把强工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中之重,坚持创新驱动、政策撬动、项目带动和市场推动,工业突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65.6亿元,增长15.4%。渭北工业区建设加快推进,入区企业达到120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3.2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2.5%。三星电子存储芯片工厂如期建成并开始试运行,引进配套企业59户。比亚迪扩建等170个重大工业项目顺利推进,美国强生、韩国SK等全球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或增资,全年完成工业投资868.6亿元,增长50.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9户,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稳定投资扩大消费,拉动增长的方式更趋合理。一年来,我们坚持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着力在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民间资本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505个市级重点项目共实现投资1897亿元,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26%,其中339个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1022亿元,是上年的1.6倍。全年完成城建投资297.5亿元,增长18.2%。民间投资完成2566.3亿元,增长21.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8%。针对消费市场增长趋缓的问题,我们及时出台了《保持消费市场平稳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南门区域综合改造提升等重大旅游项目进展顺利,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免费开放,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首次“过亿”,达到1.013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11.4亿元,分别增长27%和24%。成功举办了欧亚经济论坛、国际通航大会等规模以上展会活动170个,成交额达1173亿元,荣获“2013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称号。华南城、赛格国际购物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综合体投入运营,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30个,覆盖了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17户,是年初目标任务的2.7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四)统筹城乡稳农富民,区县经济在协调发展中实现新提升。按照“一类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加大对区县的支持力度,市财政专项列支2.4亿元用于3个副中心城市和3个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外围区县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路领跑,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提升,形成了外围区县与中心城区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7个城市片区、5个城市组团、9个重点示范镇和4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了47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5万人实现“农转居”,“绿色城乡统筹”成为全国示范。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秦岭北麓西安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24个、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实施移民搬迁2.09万人,1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五)建管并重完善功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缓堵保畅工程,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3号线进展顺利、4号线全面开工,东门立交建成通车,45条干道支路、55处路段、交叉口和55处公交港湾的改造任务如期完成。新建公共停车位10863个,新增公交车224辆、公共自行车8865辆。城东交通枢纽投入使用,西咸北环线、西临高速改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积极推进。10项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李家河水库大坝浇筑基本完成,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5万吨。开工建设1座750千伏和2座330千伏变电站,新建和增容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2座,新增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平台建设和南二环线网落地工程基本完成,占道施工围挡、道路限速不合理等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完成了20项年度重点整治任务。城棚改工作顺利推进,完成了20个城中村、8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回迁安置群众4.29万人。荣获“2013中国形象最佳城市”称号。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西安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高标准实施浅山区生态环境建设9项重点任务,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评估。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清凉山等6个公园和60个绿地广场建成开放,长安大道等一批城市绿带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增城市绿地857万平方米,造林7.8万亩。大力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完成渭河堤防建设和城市段景观绿化任务,浐灞国家生态湿地公园、沣河生态景区(一期)建成开放,全市新增湿地面积8660亩、生态水面4035亩。加大渭河、氵皂河污染治理力度,完成新建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13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4.5万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3.23%、2.95%、3.05%和5.04%,全面实现年初预期目标。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去年以来我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见事早、行动快、投入大、措施实,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治污减霾工作,并将其列为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头号工程,市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4.95亿元,拆除燃煤锅炉593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5.62万辆,关闭了主城区所有造纸企业。全年空气质量按新标准统计,优良天数达到138天,超出省考指标33天。

  (七)深化改革力促开放,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切实推进简政放权,下放行政事权71项。综合治税工作全面启动,“营改增”试点进展顺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开,流转土地46.6万亩。医疗联合体及县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初显成效。“大学区管理制”实现全覆盖,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扎实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投入20.7亿元布局建设了云计算应用等一批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全年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415亿元、增长38.5%,本地企业吸纳技术成果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荣获“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

  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联合沿线国内外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西安宣言》,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一期)开街运营,与中亚城市马雷、撒马尔罕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通,西安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实际引进内资143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分别增长19.1%和26.3%。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8.97亿美元,增长64.5%。

  (八)关注民生强化保障,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4.4%和新增财力的88.8%用于民生,总计达到615.6亿元,增长25.8%,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更多实惠。

  “10项惠民实事”全面完成。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78万套,基本建成6.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205户,181万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体系,占全市职工的70%。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243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20万户。创建放心食品店、蔬菜直销点570个。解决了农村2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累计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286所。校车工程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学生人数达到32.97万人。建成了40个农村养老互助院和100个老年餐桌示范点,完成了100个村和100个社区养老服务试点任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正式启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8.5%和99.1%。新殡仪馆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100元和12930元,增长10.4%和13%。为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制定出台了13项具体帮扶措施,新增财政支出3.4亿元,惠及群众30万人。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三年目标提前完成,累计建成各类博物馆100座,组织文化活动、惠民演出1400多场。新建、更新社区全民健身路径100个,建成农民健身工程700个,成功举办第15届市运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1人登上中国好人榜。“平安西安”建设不断深化,“五防五打五管控”工作扎实有效,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再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九)正风肃纪转变作风,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立说立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查处解决了一批教育乱收费、环境违法和违规销售经适房等问题。在全市政府系统集中开展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和“九个专项治理”行动,出台了严禁公款吃喝等“十条禁令”,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整治,全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8.5%,市政府文件、会议分别减少25.9%和37.5%。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到政府机关见习和公民代表进政府活动,人民网网民留言回复率达99.4%,被授予“全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示范城市”。全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6件,政协提案786件。出台《西安市行政程序规定》,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大审计力度,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

  过去一年,我市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军民融合、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普法宣传、民族宗教、参事、统计、史志档案、社科、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宏观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情况下,我市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虽有一定差距,但仍保持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合理区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中、省驻市单位,向驻西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工业稳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非公经济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意见还比较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简政放权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勤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是长期任务。对此,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