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0日 赵静波)

2014年02月21日 13:20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0日在吉林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赵静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去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外部环境尤为复杂多变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筹融资紧张、财政收入增幅回落明显等诸多困难,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把稳增长作为核心任务,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加大重点工作落实和服务力度,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0亿元,可比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952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2125亿元,增长2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5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2亿元,增长13.5%;地方级财政收入139.9亿元,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13元,均增长16%。

  (一)强化稳增长措施,总量在结构优化中实现扩充

  实施“三动”战略成果显著。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总量和结构的互促共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9:49:41.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与传统产业比达到28.7:71.3。以康乃尔化工硝酸、恒联技术改造为代表的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建成投产,以锌镍二次电池、10万吨高性能改性塑料复合材料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以欧亚城市综合体、亚琦国际商贸城为代表的一批服务业项目顺利实施,以海王健康产业基地、中讯软件服务外包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全年在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1203项,其中亿元以上650项,重点招商项目350项。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大力组织实施“五大工程”,民营经济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年新增“三上”企业205户,新生成民营企业3300户,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缴税金分别增长20.7%和16.2%,民营经济贡献率首次突破50%。

  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以扭亏增盈为核心,全面加强产需衔接、银企保对接和要素保障,推动技改升级、新技术应用和建成项目达产达效,服务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强化管理,百户重点企业总体止跌企稳,十大行业保持不同幅度增长。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产值3250亿元,利润55亿元,亏损企业减亏19亿元。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启动建设。地产品推介成效明显,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新兴商贸业态更趋丰富,城乡市场持续繁荣。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建成19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以雾凇、冰雪、红叶、河灯、游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特色鲜明、影响扩大,旅游总收入增长25%。吉高物流园、晟驰汽车物流等一批物流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区域性云计算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中油数据中心建成,江南数据中心与7家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合作。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积极推广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亿斤以上。畜牧业和特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9%和21.7%。实施方圆食品等145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7户。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加大,被命名为“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建设418项,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69%。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发展家庭农场6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33个。土地流转面积占农村承包土地面积的14%。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326项,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达22个。永吉无规定疫病区运行良好。

  (二)优化空间布局,区域综合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十大功能区集群效应凸显。坚持高标准规划,各功能区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工程60项,完成投资60亿元,新建功能区空间框架快速拓展,成熟功能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对外开放,中新食品区中新合资开发管理公司组建完成,与泰国正大成功签约;化工园区环氧丙烷、双氧水等丙烯产业链项目竣工投产。加大产业布局调整,金珠工业区晨鸣纸业新厂建成使用;哈达湾服务业集中区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并加快启动,企业搬迁和对价谈判取得积极进展。推进项目进区,实施产业项目350项,万丰工业园、聚源40万吨聚醚、万科松花湖国际度假区、大仝软件外包服务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汽吉林G4、20万吨ABS通用料等120个项目投产运营,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信息服务、休闲旅游等各具功能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加速形成。

  中心城市承载功能持续增强。完成城建投资276亿元,房地产和建筑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8%和11%。实施重点城建工程207项,火车站东广场、解放中路立交桥、人民医院二期等123个项目竣工使用。长吉北线扩建工程顺利推进,绕城高速全线通车,新建改建各级各类公路496.5公里。棚户区改造及房地产开发1021万平方米、竣工500万平方米。维修改造路桥56项,铺设天然气管线57.2公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2%。实施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及专项整治收到实效,交通畅通、城市绿化等工程实施受到群众好评,城市环境质量和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县域发展取得新成果。突出县域开发区建设,磐石“两区三园”、桦甸“五大园区”等产业集中度提升,维依康生物科技、山能集团油页岩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入区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大,县域生产总值、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0%和19.4%。加快城镇化建设,县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增强,新增建成区1.4平方公里;金珠、岔路河等省市试点镇基础设施、农民新居、产业支撑和外在形象发生新的变化,吉舒、天岗等一批特色城镇建设稳步推动。

  (三)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稳定社会局面持续巩固

  总投资126亿元的122项民生事项如期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7万人。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11万平方米,1.5万户困难群众享受到租赁补贴。完成“暖房子”工程改造864万平方米,8.8万户居民受益。新农合重大疾病报销范畴增加到40种,实行单病种定额结算50种,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城镇居民在一、二、三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各提高5个百分点。连续7年第9次上调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农村低保提高到每人每年2350元,补差水平处于省内前列。治理教育“三乱”收到实效。探索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200张。又解决近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力组织抗洪抢险救灾,恢复重建水毁水利设施701处,114户受灾居民入冬前迁入新居。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阳光分班”积极推行,城区中小学食堂大宗食品原材料实施统一采购,新建改造校舍102万平方米,高新北区职业教育园区启动,餐饮职教集团、江城化工职教集团挂牌成立。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市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村卫生室年度建设任务按时完成,重点疾病防治网络在全省率先建成,医疗保障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人民剧院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顺利,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书画城建成使用。松花江河灯文化节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高水平举办中国龙舟公开赛等大型赛事活动,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趋丰富多彩。

  平安吉林建设进一步加强。连续组织开展五轮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积极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安全监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完善维护群众权益工作机制,强化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落实,一批重点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人民群众社会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国防后备力量持续加强,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

  (四)加大改革创新步伐,制约发展瓶颈因素有效破解

  实施简政放权。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99项,向城区、开发区下放城市建设领域审批和管理事权62项。推进金融创新。落实金融业奖励政策,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8%;有效整合政府性资产,探索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三大融资公司和十大功能区实现融资160亿元;中信银行吉林分行和环城农村商业银行实现运营,新增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20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全省率先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定期组织科技成果交流转化推介活动,企业、科研单位和金融机构实现有效对接,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34项,100种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松花湖旅游区、中新食品区管委会完成组建,高新北区、岔路河综合配套改革启动实施,集体资产公司化改革、土地流转等人口城镇化政策措施稳步推动。加大“上争”力度,争取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等一系列示范试点,在节能减排、电子商务城市、低碳城市、城市矿产基地等先行先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全年累计争取国家和省各类财政资金140亿元以上。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发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450万人民,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建设者,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省直单位、驻吉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始终关心支持吉林市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受经济下行、去产能化和我市现有产业结构特征影响,一些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滑、贡献率降低,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未能如期投产达产、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压力较大。尽管近些年结构调整取得很大进展,但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民营经济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财政结构性矛盾突出,增收难度加大,可用财力增长难以满足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需要。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审批环节多、收费项目多且弹性大,一些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推动发展能力不足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三年看吉林、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推动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安全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一)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全力以赴“稳增长”

  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全力推进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求质、稳中求效。

  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有效优化投资结构。实施“产业升级百项重点工程”,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分别提高到40%和10%以上;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争达到500项,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5%以上。推进建成项目投产达效。全面清理近五年来建成的重点项目,分类施策,逐项落实生产条件,实现投产一批、达产一批、转产一批,提高产出效益。全年实现达产率70%以上。加强项目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注重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果,把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作为强制性条件,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围绕保障性住房、养老、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瞄准世界500强及知名企业,充分发挥各地商协会作用,强化点对点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招商活动,进一步提高招商项目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350项,新落地项目到位资金260亿元。

  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强化示范引领。重点抓好50户企业集团和50户骨干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培育100户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和100户实缴税金超千万元的重点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名牌品牌产品,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强化集群发展。围绕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软件及云计算等9个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配套企业和项目,提高链式化、终端化发展水平。全年新增“三上”企业300户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50户以上。强化创业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推出2000个创业项目,积极拓展创业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企业设立、成长、壮大给予多方面政策支持,全面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扶助企业加快发展。加强涉企服务。以规模工业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顺应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大力压缩“三项费用”;组建行业联盟,抱团发展,引导企业集群式开拓域外市场,提升现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减亏和增盈潜力较大的重点企业,分市县两级落实包保责任,重点亏损企业力争再减亏10亿元以上。推动整合重组。发挥工业资源、资产优势,推进现有企业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合资合作;采取技改投入、出租出售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和闲置土地,激活停产、半停产企业,努力实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电力电子、精细化工等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与企业资本的深入对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新产品规模化生产100种以上。

  切实加强财税增收工作。提高收入质量。全力培植地方性财源,强化重点税种征收管理,提高税收比重,促进地方可支配财力的持续增加。深化综合治税。完善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建设,加强重点税源跟踪监控,推进个体税收社会化管理,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壮大总部经济。不断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加大对现有总部企业服务力度,努力扩大总部在外的中省直企业就地缴存份额,再引进一批总部经济企业进驻我市,逐步实现引进总部税收向引进总部实体经济的转变。合理控制债务规模。进一步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和工作程序,科学确定融资资金使用方向,有效监控债务结构和分布,努力防控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