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全省工业领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 “八项工程 ”和 “两个率先 ”的决策部署,有条不紊地推进转型升级,精心组织生产,细化举措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资金管理,整体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工业经济质量有所提升,有力地支撑了江苏经济 “升级版 ”的推进。
一、 1-7月工业经济运行概述
(一)工业经济运行延续平稳态势
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16715.9亿元,同比增长 11.4%,高于全国( 9.4%) 2个百分点。受需求波动、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的影响,轻工业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 2.5个百分点。值得关注是内源型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内源型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民营工业和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分别达到 14.6%和 15.3%,增幅比上月提高 1.3个、 2.6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随着国际市场的缓慢复苏,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7%,增幅同比仅减少 0.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速下降,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5%和 7.1%,增幅同比减少 1.7个和 1.4个百分点。此外,工业产销衔接处于良好水平, 1-7月全省工业产销率为 98.1%,与上年同期持平,表明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仍处在较好水平。
同周边省市相比,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上海、山东、浙江、广东,分别比上述四省市高 6.1个、 0.3个、 2.6个、 2.5个百分点,在东部地区 11省(市)仅低于天津和福建,排在第三位,如图 1所示。
图 1 2013年 1-7月东部沿海各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单位: %
(二)行业增长呈现新亮点
1-7月,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 76527.7亿元,同比增长 11%,但比去年同期回落 1.6个百分点。受国内产品和要素市场积极变化的影响,行业增长出现新亮点。首先,随着我省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高技术产业成为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生物医药、专用装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 8.2个、 3.3个、 2.5个百分点;其次,船舶工业经受住了船舶市场继续低迷严的峻考验,新承订单继续攀升。虽然三大造船指标有两个回落,但 1-7月全省新承订单量 214艘 832.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241.9%,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 93.2%,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13.5%,占全国份额的 33.4%,这为船舶行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最后,受消费品价格上涨和需求相对稳定等因素影响,纺织及相关产业增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纺织业和纺织服装及服饰业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 1个和 2.4个百分点。
(三)工业投资增势平稳
1-7月,全省工业投资继续增长,增势保持平稳, 31个制造业大类中 18个行业增速超过 20%。其中,机电、医药、轻工等行业的投资增长拉动全省工业投资增长,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 22.9个、 9.2个和 2.7个百分点,优势产业的投资增势表明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等都有了进一步增强。装备制造业投资作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石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原动力, 1-7月装备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 518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5.3%。此外,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取得进展,截至 7月底,承担省以上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 90家企业, 83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已经实现关停,占应关停企业的 92.2%; 64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设备已经拆除 (比 6月增加 15家 ),占应拆除企业的 71.1%; 2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设备部分拆除,占应拆除企业的 22.2%。
(四)区域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1-7月,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基本平稳。苏北地区工业经济增速高于其他两区,宿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 18.3%增速继续位列全省首位,高于全省 6.9个百分点,此外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5个、 3.2个、 2.2个、 4.4个百分点;苏中地区的南通、泰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增速回落 1.5个、 3.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南地区南京、无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回升,分别回升 1.4个、 1.2个百分点,苏州、常州、镇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分别回落 0.1个、 2个、 1.3个百分点。省辖市工业产销率方面, 1-7月,全省有 6个市实现增长,出现较大的提升幅度为徐州市,提高 1.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苏中、苏北的电子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二季度以来,始终保持 20%以上的较快增速,成为支撑全省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1-7月份,苏中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711亿元,同比增长 21.4%,占全省产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 15.5%提高到 17.4%;苏北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325亿元,同比增长 22.9%,占全省产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 7.5%提高到 8.5%。
二、问题及简要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从 1-7月我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 1-7月,在制造业占据重要地位的七大高耗能产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 2.9%,较 6月份回升 0.7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 0.8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能耗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2.7、 4.3个百分点,这对我省化解产能过剩、完成能耗降低目标形成一定的障碍。二是先行指标复苏乏力。从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看, 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同比下降 2.3%,尽管比 6月份 2.7%的同比降幅收窄了 0.4个百分点,但已是连续 17个月为负, PPI复苏乏力反映了国内需求持续减弱。从制造业 PMI分项指数来看,同 6月相比,新订单指数、企业预期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等主要分项指数虽回升但幅度有限,加之工业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蔓延,不仅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 “产能过剩 ”,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三是工业企业经营依然困难。我省属于资源需求大省,工业产品结构以中下游产品为主,大量基础性能源原材料依靠外部输入,中下游工业品价格大多 “高进低出 ”,这导致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上游垄断性基础产业大量侵蚀下游生产性产业利润的不利局面;同时,企业职工工资、福利支出刚性增加,前期 “钱荒 ”导致的利息支出有所增加,汽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运输成本也在增加,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势必影响工业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从而影响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二)简要建议
一是紧扣国家政策,加强项目对接。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有关促进信息、光伏、船舶、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省工业领域要积极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找准切入点和抓手,及时协调解决重大工业项目在规划、用地、环保、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根据政策要求,着力突破制约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拓展光伏、信息、船舶等产业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制定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结构转型的申报项目,优化申报路径,寻求从路径、方法、技术、财政上得到最大支持。
二是推动产业转移,合理产业布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税收营改增转型、企业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优化整合省级相关专项引导资金,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效益,优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促进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有序转移,促进沿海、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淮宿运河产业带协调发展,引导石化工业有序向沿海地区转移,推进化工企业入园进区,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提高企业集中度和产业集聚度,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区域布局科学的产业格局。
三是盯住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密切监测和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强工业生产供给条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密切关注极端高温天气、长江中游干旱、电煤供应、天然气价格上调等因素对工业电力供应产生的影响,建立良好协调机制,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充裕、稳定的电力保障;针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的问题,要认真落实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针对工业出口出现的疲软态势,除了实行 “一地一策 ”、 “一业一策 ”、 “一企一策 ”等专项政策外,还要做好出口补助和支持服务,尽快落实明确的外贸支持政策,稳定边贸企业出口信心。
四是调整产品结构,扶持重点行业。积极指导企业开拓内需市场,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强节能降耗,调整原材料采购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围绕省内重点产业上下游配套,组织开展专项产需衔接,重点组织机械、冶金、医药、轻工、纺织、电子、建材等产品的专项对接活动,支持这些行业的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力度,推进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品牌建设,加快提高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