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部分村庄人走屋空 优质旅游资源荒废

2013年09月12日 07:47   来源:海南日报   

荣堂村空置老屋。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茂 摄

  当空寂和寥落成为了一种“景”,这种景色背后的故事便引人深思。

  海南一些村庄出现了“人走屋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年初,引发社会关注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对全国农村空心化阶段进行了深刻分析。报告认为,海南已处于农村空心化的成长期。

  治理农村“空心化”,正成为新型城镇化努力破解的新课题。

  对海南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采访,记者尚未找到一个省级层面的具体统计,为此记者试图寻找到一个空心化密集村镇,进行样本性的调查与分析。

  海口市石山镇空心村群,是我们寻找到的样本之一。

  石山古村群

  无可奈何“空”下去

  有着悠久历史的海口石山古村群,面临着人口越来越少,无可奈何而又无法阻止的空心化。文史专家蒙乐生调查发现,在石山镇84个自然村中,50户以下的村落达22个,占村落总数的26%,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因人员外出打工而空心

  地点:美社村

  在海口市石山镇,分布着丰富的火山资源,在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神秘、独特的火山岩古村庄群。

  在石山镇,美社村是较有名气的文明生态村。走进美社村你会发现,村里老人和孩子多,青壮年很少。

  记者来到美社村时,村干部王建平刚刚带着60岁的邻居王建吉老人回村办理残疾证。老人因严重的糖尿病而截肢,可多年来一直没能办理残疾证,很多残疾政策都享受不到。老人想办残疾证,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本来是儿子该帮的事,建平心善,都帮着干了。”王建吉老人说。

  王建吉老人的儿子外出打工多年,现在省人民医院秀英住院部附近开了一家排档,因为平时很忙,很少回家看看老母亲。平时,都是村干部王建平帮着照顾。

  王建平说,因为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里需要照顾的老人也越来越多。老人们嘴上不说,但心里苦,生活很不容易。

  王建平以前曾在村里开过小卖店,他清晰地记得,10年前,小卖店一到晚上,就聚集了很多村里的年轻人。可是近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从2005年以后,年轻人越来越少,小卖店门口再难见到年轻人聚集。

  村民陈金荣对这一点体会最深,他有3个儿子,全部都在外打工。因为工作忙,孙子只能送回村里给老人带。他和老伴王如宜带大了6个孙儿,如今最小的孙子才2岁。虽然辛苦,但陈金荣说,“儿子常年不在身边,幸好还有孙儿的陪伴。”

  石山镇外出打工村民众多,有的村庄几乎60%以上的村民都外出到广东等地打工。其中,有许多村民在广东羊肉餐馆打工,还有一些村民自组“建筑队”,全省各市县跑。

  村民陈栋财6年前因家里地薄,种木薯实在不赚钱,在村里组织起一帮人,搞了一个盖房子的建筑队。“现在生意挺好,我们一年也难得回一次家,为了赚钱啊。”陈栋财告诉记者,他现在在外打工,每天盖房的工钱,从170元至300元不等,不管怎么说,都比待在村里的收入高得多。但是,他也有特别想家的时候,“在外边,有活大家上来抢,人家看你有力气就让你做,没力气就轰你走,打工的心酸一晚上都说不完。特别揪心的还是想孩子,现在能做的,就是每次回家都给儿子带点陀螺、酷宝等玩具,其他的,我这个父亲,真是什么都做不了。”

  因拓展空间不足而空心

  地点:荣堂村

  荣堂村是海口羊山地区有名的古村,始建于宋代,有超过800年的历史。石垒的篱笆、石铺的村道、石筑的堂屋,就连民居的墙壁也是用火山岩石堆砌而成,原始而粗犷。

  8月底,记者来到荣堂村时,80岁的阿婆王进亲和几位老人在村口不远处的大榕树下乘凉。老人们现在的居住地,是紧挨着荣堂老村新建的荣堂新村。王进亲阿婆说,“现在只是偶尔回老村看看,平日都生活在新村新房子里,老村少有人住,自己也不敢住。”

  为什么不住老村了?面对记者的提问,村干部钟超鸿说,“只要你们进老村走一圈,就知道为什么了。”

  荣堂老村精致得像一幅古画,主路是80厘米宽的石头路,机动车根本无法进入,快步走完村子用时还不到20分钟。

  荣堂老村周围都是山坡,农民在坡上种了木薯和黑豆等作物。

  钟超鸿说:“你们看,荣堂村的自然条件较好,但四面环坡。老村的面积实在太小了,人口在增加,村子却根本没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村民家里人口多,需要盖新房子,又舍不得背井离乡,干脆在离老村不远的地方,盖了新房。于是,从1970年代开始,村民陆续搬迁。近10年来,村外新盖的房子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荣堂新村。村里200户人家500多人几乎都搬到了新村,一座座“瓜菜楼”、“水果楼”盖了起来,但新盖的房子远没有老村的石头房子那样整齐划一、古朴淳厚。

  记者走访发现,因为没人居住,荣堂老村部分石屋已出现严重破损。有的石屋上的瓦片大面积脱落,从屋里朝外看,阳光大面积地穿过瓦顶缝隙直射进来;有的石屋,门板已腐蚀得无法上锁,村民干脆就用麻绳把门板拴起来,虚掩着。

  因生活条件恶劣而空心

  地点:荣诚村

  从石山镇出发,开车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一个古村——荣诚村。从农村公路进入荣诚村,还需要步行一段满是杂草的村路。

  荣诚村是石山镇十分典型的空心村,因为多年来人员不断外迁,村里的户数不断减少,现在只剩下了一户人家,2位孤独的老人,一位叫陈运胶,一位叫陈运深。

  两位老人是兄弟,一辈子都没有结婚,自然也没有儿女。从1990年代开始,眼看着乡亲们陆续搬走,他们俩除了选择留下,也别无他法。

  “村里人最初的举家搬迁,是因为路太难走,是为了孩子求学。”荣诚村村民小组长王长经说。

  据王长经讲,荣诚村原有40多户人家,230多人,过去几十年都一直住在村里。到1990年代初,村里仍然没有通水、通电,更没有通往外界的水泥路。水靠打井水,电靠一台快“退休”的柴油发电机。水和电的缺乏,村民们还可以忍受,但孩子们要上学呀。村里没有路,只有单程几公里的杂草地。很多村民开始考虑,“羊山土地本来就贫瘠,也种不出什么庄稼,不如搬。”

  王长经说,他也同样因为生活条件、孩子上学问题,最终选择了举家搬迁。

  在荣诚村,原来有人居住的数十座火山岩石房子就这样荒弃在了村子里。78岁的陈运胶老人告诉记者:“我自己住的房子也快100年了,是祖辈传下来的。周边的房子有的已开始坍塌,人走了,没人管,这是没办法的事。”

  人口土地产业设施

  整体空心化

  人走地不动、建新不拆旧,导致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村庄文化衰退、产业衰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难以支撑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地无人耕、良田被撂荒成为普遍现象。人口空心化正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

  落后与空心恶性循环

  荣诚村的村民最早的想法并不是搬迁,而是想靠自己的双手把基础设施搞起来。村民陈兰清记得,早年村民还凑钱拉电线,但因为家家都穷,电线拉到最后1公里,因为实在没钱而放弃了。

  村民是在无奈中陆续搬走的,如今只剩一户人家。因为人少,在后期进行乡村电网改造时,考虑到该村通电成本过高,直至今天,荣诚村依然没能通电。

  荣诚村村民、已迁到美冠村居住的75岁王龙成老人说到当年的外迁,还有很多不舍。王龙成老人说,他们兄弟6人,1990年代花1000元从美冠村村民手里买下了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盖起了简陋的新房,条件比荣诚村还是好了很多。老人说,“如果当年村里的条件能够稍好一些,我们是不愿意走的,那里才是家乡。”老人告诉记者,他虽然老了,但是他希望,今后不再有外迁村,希望能通过自身设施的改善、政府的扶持投入,把村民留在他们心中的家乡。

  规划缺失致无章可循

  荣诚村村民王献宝也搬到了美冠村。因为是1990年代买的地,土地是狭长的带状,后期扩建后,盖起了一幢条形新房,面积大了,却毫无美观可言。

  目前,海口对房屋规划尚未到达村一级,这样的房屋大量存在。农民外迁,在异地有盖房需求时,的确尚无规划可遵循,这就出现了新屋可能破坏原有石山生态面貌的新问题。

  中科院测算,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潜力达1.14亿亩,村庄空废化仍呈加剧的态势。实施村庄空心化治理,挖掘既有土地潜力也靠农村。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由于许多村庄都没有正式规划,新的居民聚居点及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均“无规可循”,成为横亘在空闲宅基地整理利用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难题。

  优质旅游资源被荒废

  从荣堂老村往左转,可以看到被地质专家誉为“火山岩洞博物馆”的七十二洞。七十二熔洞幽深美丽,每个熔洞洞口几乎都被茂密粉竹或其他灌木遮盖,一洞连一洞,大洞连小洞,洞内曲径通幽,自然而壮观。这个天然景点,早年就曾进入过旅游开发企业的视线。

  “如果当年能够有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对老村进行保护开发,现在的荣堂老村应该不至于荒落至此,破败程度也应该会大大减缓。”村干部钟超鸿说。

  作为企业,海旅控股曾试图主导荣堂村的规划开发,但因村民对各家地界划定存在诸多疑虑,认为企业开发目的是征地,因此反对声高,荣堂老村的开发也就不了了之。

  而政府主导,乡镇一级开展荣堂老村的开发,则十分吃力。石山镇曾考虑将对农民村屋改造的专项补贴资金,用于石山古村的保护和维修,但到了省一级住建部门就发现,专项补贴适用的是对有农民居住的老屋进行改造或重建,而对于久无人住的空屋,不适用于该办法。

  农民回村找不到活干

  走访发现,石山镇一些新村,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加,带来的空心化倾向,目前仍未得到较好的重视。

  实际上,村子空心化问题,不是没人关注。当前,外出打工是农民增加收入最快捷的渠道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空心就先空心吧,总比没有务工收入来得强。”这是记者在走访中,多名村干部和村民不约而同提到的。由此,“空心村”在悄无声息中扩大。

  石山镇委书记蔡爱丹,最早向记者提出应重视石山地区的空心化问题。她认为,当前大力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发展旅游和乡村产业,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吸引农民从城里“回家”参与产业建设,也就是让村落从“空”重新转向“实”。

  圆桌讨论会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周敬民、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海口市秀英区委书记刘蔚

  对于“空心村”的问题,记者专访了近年来关注海南乡村“空心化”治理的专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分析和建议。

  以城镇化引领治理“空心”

  海口市秀英区委书记刘蔚: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

  在石山,空心村多由于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合理,新建住宅过分集中在村庄外围,村庄内存在空闲的宅基地和闲置的老房子,从而形成了用地状况“内空外延”的村庄布局。空心村的长期存在,对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存在隐患,并成为一些社会矛盾的诱因,为此,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更应注重解决空心村问题。

  我们的初步思路是,根据不同区域村庄所处的空心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方法整治,创造一系列条件,在治理中形成新的社区化管理模式,配套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而对于一些刚刚呈现空心状态的村庄,则建议采取村内集约的方式,充分利用废弃及空闲的土地。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建议应尽快开展农村空心村整治模式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对有文化历史遗迹的古村的空心化保护问题要进一步加以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不同区域空心村土地综合治理,让闲置的土地活起来。

  与古村落保护同步

  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在海南,空心村的治理,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就是与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村落保护相统一。空心村的治理,应与古村落保护同步推进。目前,已形成的空心村,以及扩展中的新村,都缺乏相应的统筹考虑,尚没有制定合理、完善、可行的治理与保护规划。缺少政府主导的资金目前仍是空心化治理和古村保护的一大制约,政府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村落治理与保护。这需要政府借助社会资金,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农村旅游,采用所得收益由投资企业与古村落共享等方式,使古村的治理保护走上一条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空心村治理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宜强调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不能照搬照套,盲目攀比,急于求成。应成熟一个、治理一个、建设一个,做到既积极引导,又循序渐进。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尤其对于外出创业人士返乡治理空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应出台鼓励优惠政策,为空心村治理保驾护航。

  发展乡村游缓解空心化

  省政协委员周敬民:农村空心化是19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结果。不光是我省,全国各地农村空心化问题也普遍存在。沿海一带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村,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化问题。

  在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中,应当借鉴城乡之间“错位发展”的思路。那就是,城里人有钱了,想返璞归真,领略乡村大自然风光,回味田园风光;而乡下人则希望进城,城里有更多就业机会,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么一个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互换,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农村提供了极大的商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应是我们增加农民收入,化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本报海口9月11日讯)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