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伊川副县长带队进驻缺水村庄 制定中长期解决方案

2013年08月19日 07:36   来源:大河报   

好多天没有水用,孩子们围在浅浅的小半盆水前洗脸,露出久违的笑脸。

  《采煤致水源枯竭,伊川6村近万村民生活靠雨水》追踪

  市领导关注批示吃水难有望改善

  伊川县副县长带队进驻缺水村庄,制定近期和中长期解决方案

  □记者董楠曹杰文张琮摄影

  本报讯 8月16日,本报AⅡ06和AⅡ07以《采煤致水源枯竭,伊川6村近万村民生活靠雨水》为题报道了伊川县6个村近万村民吃水难一事。8月18日,记者获悉,洛阳市市长李柳身,市委常委、市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都对此予以关注并作出批示。伊川县政府也迅速成立工作组,由副县长申伟民带队进驻缺水村庄,逐户调查落实,基本掌握了各村各户饮水及供水情况,并制定了近期和中长期方案,有望短期内改善村民吃水问题。

  工作组驻村,整理出“缺水账”

  据半坡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半坡镇是伊川县唯一的山区乡镇,发生吃水困难的老君堂、何庄、白窑、小郭沟、大郭沟、鲁沟6个行政村,位于马岭山高山区,人口9700余人,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加之天气干旱、何庄煤矿2010年发生特大透水事故和何庄煤矿风井生产开采的影响,造成水位急剧下降,水源极度缺乏,部分群众出现吃水极度困难的问题。

  经前期镇政府和工作组调查,目前,6个村共974户4642名村民由村里集中供水吃;1106户5058名村民靠自己拉水或买水吃,其中老君堂村和何村缺水最严重。

  为让村民用上水,啥法都用过了

  半坡镇政府一负责人介绍,2009年,在老君堂村打505米深井一眼,向老君堂、鲁沟、大郭沟、小郭沟4村集中供水。之后因老君堂村区域水位下降而枯竭。

  2010年,县水利部门为何庄村打411米深井一眼。2011年,又为何庄等四村争取抗旱资金25.4万元,其中为白窑村租拉水车一辆,为鲁沟村建蓄水池两座,为何庄村购置水泵一套,建设5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

  “虽然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依然有些村庄遇到吃水问题。今年,我们又为白窑村争取了新的吃水工程项目,然而经水文物探勘测,水源井位置无法确定,造成该项目工程实施困难。”该负责人说,当地政府还采取了设立集中供水点,向群众发放财政供水补贴和送水入村到户等措施。

  此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村庄群众吃水难、通行难的问题,镇政府已在半坡新型社区建设多栋居民住宅,并出台相应搬迁补贴政策,支持群众搬迁。

  当前保障有水吃,远期找水源是重点

  针对目前6村用水困难现状,伊川方面制定了近期和中长期措施,当前重点保障家家户户临时有水吃,长远以寻找水源为重点,采取治本之策,统筹解决。

  A.近期措施

  1.按照各位置就近寻找水源,工作组到各村查找论证,附近村庄有废弃矿井的要进行水质化验,达到水质要求的,原有提水设备需更换的及时更换,提高供水能力。

  2.继续实行财政供水补贴。由原来每两月发放一次改为每月发放一次。拉水买水户,补贴直接发放到户;村集中供水户,补贴不再发放,直接用于水电费支出。

  3.增加免费供水点数量。继续24小时开放镇政府、镇国土资源所和镇煤管站等免费供水点,同时再由镇政府出资与附近的汝州关帝庙等村庄签订供水合同,保证缺水村群众到这些村拉水每吨不超过2元,镇政府对供水点每月予以适当补助。

  4.对老弱病残等不能自行拉水户,镇出资(200户以下村庄每月补助200元,200户以上村庄每月补助300元),由村委安排免费送水到家,确保每户每人都有水吃。

  B.中长期措施

  1.确实近距离无水源的村庄,邀请专家向周围扩展寻找水源,对深层水源进行开发,集中供水。

  2.继续鼓励支持整体搬迁,对确实吃水难、行路难的自然村,政府加强引导,从深山区搬进新型社区,每户补助1.5万元,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