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改造“边角料”地区侧记

2013年09月13日 14: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李荣 袁昭宇

  高楼夹缝中有“城中村”。大都市繁华背后,往往会留下城市开发的“尾巴”、高楼“夹缝中”的困难角落。怎么办?

  处于上海核心城区的徐汇区,直面“边角料”的困难地带,不追求大拆大建的“大手笔”,而是用“新手笔”,为困难群众实实在在解决困难。徐汇区区长过剑飞对记者说,“十二五”期间,徐汇区将旧区改造列为重大民生项目,对“边角料”地块中的“城中村”,以及高楼背后的“拎马桶”的困难群体,尝试通过置换、改造等措施,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朱阿姨是第一批受益者中的一位,用她的话说,以前的房子是大楼之下的“鸽子棚”,一年四季不见阳光。如今,房子大了,只要天气好,太阳从早晒到晚。

  “城中村”不可成“孤岛” 

  在上海城区“黄金地段”的徐汇区区域内,还有13处大小不一的“城中村”。这些遗留“城中村”,尤其是“边角料”地块中的“城中村”,周围基本已开发了,剩下的小地块几乎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岛”。

  走访中,这种“孤岛”的感觉,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处在车水马龙的漕溪路上的“许家堰”,前面是高高的航天大厦,周边是企业,它夹在当中,做不出“市面”,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石龙路上的“王家厅”,正面靠着大马路,背面紧贴铁道线,占地面积总共只有3300平方米。住在附近的葛先生说,生活在这里的20多户人家,一直盼望开发,但谁会有兴趣呢?

  “城中村”不能成为繁华都市中的“孤岛”。徐汇区政府已正式启动对“王家厅”城中村的征地改造。建设交通部门的相关人士介绍说,被征居民迁走后,根据这处地块的特有形态和功能,初步规划建设可衔接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让“边角料”派上大用处。

  不让“夹缝里”的困难户再拎马桶 

  与“城中村”相比,更加尴尬的是高楼背后孤零零的一两处老旧房子,占地就那么“一点点”,被挤在“夹缝”中。尤其是历史风貌保护区里的危棚简屋,周围是“不能动”的保护建筑,它们“挤”在中间,几乎没有征收改造的希望。

  记者看到,地处宛平路上的一排简易房,就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尴尬”的一个典型。这排简易房上下两层24间房。查阅历史资料得悉,这是当时和这里的新式里弄房相配套的一排汽车间,后来,汽车间变成了住家。24间“巴掌大”的房子,住了26户人家,那位朱阿姨是其中的一户。她称这个“鸽子棚”没有厨房间,没有卫生间,早晨起来还要“拎马桶”。

  相关专家对记者说,像这样的“黄金地段”里的简易房,就算地段再好,实质上是一处市场“失灵”的地块。天平街道市政科的人士介绍说,如今,政府出资让26户人家置换出来,对置换出来的这排老旧简易房将作整修,计划作为公共用房发挥公共的功能。

  个案诉求也要“程序性安排” 

  “城中村”里的居民和大楼背后“拎马桶”的人家,大多数盼望征收、改造、置换。但真正开始了征收置换,不少居民就会从当初的盼望转为担心,担心吃亏,担心补偿到底“你多还是我少”。民生工程到底“合不合民心”,最终要用“公开、公平、公正是否贯穿全过程”来说话。

  征收、改造、置换公平不公平,最说明问题的是那些“个案诉求”到底怎样来处理。过去,面对这些个案诉求,动迁部门往往会用“补充协议”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在今年徐汇区“城中村”的改造征收中,没出现一份补充协议。再特别的“个案诉求”,也必须经过居民的讨论,最后程序化地进入正式的补偿方案中,成为“规定性的安排”。

  干了10多年动迁工作的项目负责人鲍增荣认为,“这在征地、动迁中是了不起的第一次。”徐汇区相关部门采取“矛盾前置”的方法,在征收高家浜、乔家塘“城中村”时,前前后后召开了近20次座谈会,让征收户把所有的诉求讲出来:孩子结婚用房怎么算?男女补偿只能算一头,到底算给哪头?在相关的时间段里家里人故去了,这怎么算?家里有未婚的大龄青年,他们能否得到补偿?

  这些个案诉求,如果不在与居民的互动中事前摆出来,靠补充协议“补充”了之,矛盾就会增多。徐汇区政府人士说,民心工程一定要做到真正“合民心”。

(责任编辑:武学佳)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