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遭遇洪灾,家里损失不小,家庭经济状况愈加窘迫……9月7日,来自桂平市金田镇的小王同学怀揣着乡亲们凑出的钱款,有些忐忑地来到广西大学报到。在高校专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开辟的“绿色通道”前,他很快顺利办妥了入学手续,还领到了一个爱心礼包。
交不起学费,你可以走“绿色通道”;生活费不足,你可以申请“勤工助学”;成绩优秀,学校为你提供各类奖助学金……近年来,每到高校新生报到季,我区各高校都会传递这样的信息。
从报到时的“绿色通道”,到入校后的“奖贷助补减”,再到就读期间的各类“脱贫”“智富”培训,我区完备的资助政策惠及每一个困难学生,让他们得以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公平教育,无所顾虑地奔跑在成长成才的路上。
无缝对接:从家门到校门“不用愁”
9月7日,是部分驻邕高校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沉寂了两个月的校园又迎来了一批新主人。而在这群学子中,有一部分来自经济贫困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让他们在新奇和憧憬之外,多了几许同龄学生不曾有的顾虑。
广西大学英语专业的新生小黎,因父亲突发疾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在高中阶段没有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她,也未能及时申请生源地贷款。为此,小黎一路上忐忑不安:“绿色通道”真的能不交钱先入学吗?
“只要有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交给学院核实和确认后,就可以办理入学手续了。”学校资助中心老师的回答让小黎顿时眉头舒展,如释重负。
当前,广西各高校均已开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入学“绿色通道”。通过“绿色通道”,交不上学费或尚欠部分学费的贫困生可在出具民政部门的证明材料后,由学校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经核实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记者在走访一些高校时发现,学校“绿色通道”的相关程序基本上都移交给各学院代办,学生一到学院报到,即可直接办理相关入学手续。同时,高校还结合本校实际,为贫困新生提供相应的爱心礼包,帮助学生解决在入学后的一些经济难题。
某高校土木专业的新生小卢,家庭经济情况十分艰难。在报到时,尽管申请了每年6000元的生源地贷款,但他的学费还差400多元。把学费补齐后,小卢兜里钱已所剩不多了。得知小卢的情况,该校老师当即告知:不用担心!学校已经准备了相关“大礼包”。
办理完“绿色通道”相关手续后,小卢获得一张价值100元的临时饭卡。接下来,学校还将给予其800元的临时困难补助;9月下旬,他还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为自己赚取一些生活费。
多措并举:解除学子的后顾之忧
为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入学,自2007年起,我区便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补助政策,每年由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为每位建立了高中贫困生档案并考入大学的贫困学子提供相应的入学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资助。
“今年自治区财政加大了该项目的资金投入,由以前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自治区教育厅资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区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500元,区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1000元。
如今,我区已在高等学校建立起以大学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作为助学体系中的主力军,生源地贷款的手续十分简单,学生并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在校期间的利息全部由国家财政负责贴息,学生毕业后两年内只需自付利息,第三年才开始还本付息,毕业后10年内还清即可。因此,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而言,两年的还贷缓冲期外加8年的还贷年限,无疑给他们减轻了不少压力。
来自自治区教育厅的最新信息显示:截至9月5日,今年我区已办理生源地贷款合同人数26.49万人,签订合同金额15.78亿元。
授人以渔:既要“脱贫”更要“智富”
“贫有所扶,困有所济,难有所依,学有所成。”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经济负担是初衷,而通过国家资助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学有所成”,这才是资助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
当前,我区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针对贫困学生的相关培养模式,不仅强调从经济上给予他们资助,而且坚持“他助”与“自助”相结合,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绿色成长平台,让学生能在日益完善的国家助学体系中,安心求学、自信成长、努力成才。
针对今年大学学费普遍上涨的情况,不少高校负责人表示,会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调配上尽可能向大学新生倾斜。“今年我校针对新生的勤工助学岗位由往年的300个增加至400个,在国家奖助学金方面也会做适当的倾斜,以满足更多大学贫困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需要。”广西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经济帮困是其中的一种手段,精神解困才是我们助学的最终目标。”该校先后成立了致诚社、自强社、思源社、勤工助学实践协会、校史宣讲社等5个受资助学生社团,面向受助学生分类开展感恩、励志、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针对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问题,还成立了“学生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专门为他们开设了计算机、舞蹈、声乐、社交礼仪、普通话、口才、写作等培训班。据了解,自2007年以来,该学习中心已为1.1万名学生提供免费培训服务。(本报见习记者 罗 琦)
(责任编辑:王姣雁)